作者:杨云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朋友,你来过古丈吗?如果没来过,你可以先从宋祖英唱的《古丈茶歌》里领略茶乡的神韵,从彭学明笔下的《古丈》感觉“古丈的确小得不能再小了”,从晓理《醉在古丈》品味“古丈山水的险、秀、奇、峻”……
然而,中国.古丈第四届“茶王杯”斗茶会更能让你沉醉于古丈名茶——古丈毛尖的高香醇爽,激情飞扬于古丈的峰岭是茶,山腰是茶,河谷是茶,狭坪也是茶的神奇。牵动你的心的除了“天下无人不识君”的古丈毛尖外,还有制作古丈毛尖的技师、能手们。因为他们为传承古丈茶技和茶文化付出了辛勤劳动和汗水。在悠悠2500年的茶叶生产过程中,古丈人民早在1894年就为切磋制茶技艺、提高产品质量形成了别开生面的“斗茶活动”。2000年,古丈县委、县政府举办了中国.古丈第一届“茶王杯”斗茶会,以后每两年一次,一届比一届规模大、规格高。参赛者都是全县制茶能手,个个身怀绝技;评鉴者则为全国茶叶专家、泰斗。斗茶会最高荣誉获得者为“茶王”。中国.古丈第四届“茶王杯”斗茶会在汲取历届斗茶会营养的基础上于2007年4月28日在古丈小背篓茶苑拉开帷幕。笔者有幸参加了本届“茶王杯”斗茶会,感触颇多。
4月28日,天空不作美,下起了连绵细雨。小背篓茶苑四面环山,古阳河从其背后流淌而过,由于建筑别致、大雅,民族色彩浓厚,在雨中犹如一个美丽的小姑娘从浴室走出,披着秀发,任凭风吹雨打,风采夺目,笑容可掬,美不胜收。正当采访斗茶会的记者们发出“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画家竞折腰”的嘘嘘赞叹声时,中国.古丈第四届“茶王杯”斗茶会隆重开幕。嘉宾、参赛者、县直机关负责人、群众几百人把整个会场围得水泄不通,一把一把伞井然有序地挨着,为斗茶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幕式结束后,进入蔚为壮观的斗茶。茶农对斗茶的参与十分积极,斗茶会共收到76户茶农的茶样183个,其中最多的一户提交了4个样品。几十个记者根据各自的需要,有的忙于采访专家,有的忙于采访县长,有的忙于采访茶叶局长,有的忙于采访茶农。斗茶现场云笼雾罩,雨声、照相机的卡嚓声不绝于耳。茶叶专家严格按照评审的规则全神贯注地对参赛的样茶进行第一轮评审……
28日下午,古丈茶业发展高峰论坛成了记者们另一个抢手镜头。笔者从该论坛获悉了许多令人振奋的信息:1999年以来古丈投入资金3450万元用于茶业发展,其中开发资金2300万元,贷款1150万元,基地遍布9个乡镇,有40个专业村、8000专业户,新建良种8000亩,品改12000亩,全县茶园面积4.6万亩……这一串串数字不但记载了古丈茶业的发展,而且还向世人讲述了为茶乡争光添彩的一个个鲜活茶农的感人事迹。古阳镇太平村鲁卫民,2000年还是一个普通农民,全家老少6口人,每年18亩群体茶园收入不足4000元。2000年,他贷款10万元承包了村里80多亩荒山建成良种茶园,征地修建了集生产、办公于一体的两层厂房建起了沁心有机茶厂,面积500多平方米。2004年投产后,当年即产销茶叶18吨,实现产值42万元,纯收入9.5万元;2005年纯收入达15万元。他倡导组建的沁心茶叶协会,带动了周边580户3000余亩茶叶的生产,成为太平村名副其实的致富领头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29日上午斗茶进行第二轮评审。笔者了解到,此次专家评审组的阵容十分强大,全部是多年从事茶业研究的教授、高级农艺师和研究员。来自省茶科所的研究员彭继光已经参加了3届“茶王杯”斗茶会,亲眼见证了古丈毛尖的成长和进步。他对笔者说:“外形精致、色泽翠绿、汤色黄亮、味道醇美、香气亮锐持久的古丈毛尖才能称之上品,但前几届斗茶会上,好的样品比较少,大多汤色晦暗、滋味带涩,而今年参赛的古丈毛尖在外形、色泽、形态、汤色和底色上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可喜的是通过几年的产业化建设。古丈制茶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这是古丈茶历史上一个标志性的进步。”
经过2天的评审,古阳镇树栖科村向春辉凭借茶叶紧、细、圆、直的条索.浓郁的香味、香爽的口感、翠绿的色泽和亮绿的茶汤得到了评委的青睐,当选为古丈新一届“茶王”。据他透露,比赛一结束,就有茶叶经销商上门求购他的茶叶,并且价格比其他人的茶叶要高。
“山水精神,古丈毛尖” 是打造古丈茶叶品牌的最好的名片和广告词。我醉于斗茶会,更醉于古丈毛尖文化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