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 土家网友
鄂西土家族人自古喜酒,仅以酒命名的生产、农事、节庆的习俗就有不少。比如男娶女嫁叫“吃酒”,实则是到结婚人家去吃喜酒,结婚前一夜,新郎在男家操办“陪十弟兄”,邀约九个未婚小伙子在家相聚举杯赛歌,谓之“陪郎酒”。
新娘也在女家邀约姐妹十人举杯惜别、以哭当歌,谓之“姊妹酒”。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则要与新郎一道回娘家斟“回门酒”。结婚典礼时,新郎新娘在红烛高照下喝交杯酒。结婚典礼过后,到了半夜,男家要斟“陪高亲客酒”,打花鼓子唱喜歌设便宴以酒谢酬女家陪送新娘的伴娘。
生小孩要斟“过嘎嘎客酒”(嘎嘎:即土家人称外祖母为嘎嘎),办“满月酒”。满了周岁,办“抓周酒”。老人寿诞做“寿庆酒”。
农事活动中有“苞谷下种酒”、“栽秧酒”、“薅草酒”、“打谷酒”、“割禾酒”。新屋落成有“上梁酒”。木船下水有“启驾酒”。
正月花灯元宵酒。二月“过社酒”。寒食节“祭山酒”。四月八给牛王斟生日酒。五月端阳办角黍菖蒲酒。七月斟月半酒,办“女儿会”。中秋节摸秋兴“送瓜酒”。九月重阳酒。收割季节办阳春酒。除夕以酒祭祖。死了老人办丧事,以酒助兴,跳“撒尔嗬”。
酒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一直伴随着土家人从出生到死亡,也就是说,土家人一生离不开酒。有种叫“堆花烧酒”,俗名伏汁酒,又叫醪糟,加水煮熟去糟名“鲜水酒”,与包谷烧酒半兑合名“两掺夹酒”。
冬酒,“以冬月酿,至春三月开瓮饮之,色味俱似苏酒,颇佳。”(清《来凤县志》)农人们田间地头劳作,随身携带,作为饮料。清代文人彭秋潭竹枝词有载:携锄一队上山坡,冷饭凉浆树下多。开遍山花叫小鸟,鼓锣处处唱山歌。 “凉浆”即伏汁酒或咂酒饮料。有的还以木叶包裹炸鱼炸肉腌菜之类凉浆佐野打中秋,名曰“炸包子”。彭秋潭记曰:重阳九日土人携酒登高极游,观之农家造醪谓‘伏汁酒’,……其酒经年不绝,谓之重阳酒。作竹枝词言:轻阴微雨好重阳,缸面家家有酒尝;爱他‘采茶’歌句好,重阳作酒菊花香。”
“缸面子酒”即土家人在重阳节每家门前以缸盛酒,让客人在重阳节每家门前以缸盛酒,让客人及亲朋到此相互品尝,并边唱边吟当地流行的《采茶调》。
土家人饮酒的方式也很别致。《长阳县志》载:“宴会以吃咂抹坛酒为敬。咂抹坛者,饮客以竿吸酒,以巾拭竿,让后者饮也。酒以糯米酿成封贮坛中。饮客来到,取置堂桌中,沃以沸汤言满,以细竹通节为竿,插透坛底,堂中置案,杂列鸡、肉、蔬菜,碗用莲花碗,肉以两头盖过碗口为度,谓之过桥肉。每一坛设棹一,上下两旁各置箸一,而不设坐,客至以次列左右。毕,主人呼长妇开坛,妇出正容,随取沸汤一碗于坛侧,就竿一吸。毕,注碗水于坛,不歉不溢,每客一吸主人一注水,前客吸过,赴桌甫举箸而后客来,彼此不以为嫌也。凡吸歉溢者皆罚再吸,故酒虽薄亦多醉者,主宾喧哗唱蛮歌俚曲欢然而散。”
把吃咂酒当作民间娱乐文化活动的古俗,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留下“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的诗句。刘禹锡的《巴民春宴》一诗中也有描述:“巫峡中心郡,巴城四面风。薰草铺坐席,藤枝注酒樽。蛮歌声坎坎,巴女舞蹲蹲。”只是古代的巴人吸咂酒是藤枝打通后用作吸竿的。《方舆胜览》载:“蜀地多山,多种黍为酒。民家亦饮粟酒。地产藤枝,长十余丈,其大如指,中空可吸,谓之引藤。”这是所见最早描写土家先民——巴人将引藤枝竿伸到酒罐或坛中吸酒的风土习俗。鄂西土家诗人彭淦也曾作过一首《竹枝词》来描述这种巴人遗风:“蛮酒酿成扑鼻香,竹竿一吸胜壶觞;过桥猪肉莲花碗,大妇开坛劝客尝。” 邀亲友,鸣金伐鼓,歌呼达旦”。在逝者灵前擂鼓饮酒踏歌,手舞足蹈,长歌当哭,以乐致哀,虽悲尤喜。这便是一支文明礼仪民族的性格之张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