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土家茶文化 |
|
信息来源:土家网友
“我爱五峰山,九岭十八湾,湾湾号子响,岭岭茶叶香”。五峰,古属峡州,青山环抱,云雾缭绕,自古盛产上等好茶。陆羽《茶经》记载:“山南,以峡州上”。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江汉平原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域,属武陵山支脉,是传统的茶叶种植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大,具有明显的长江河谷气候特征,土壤富含锌、硒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有道是“高山云雾出好茶,低山丘陵出早茶”。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地理天赋,自然底蕴,造就了五峰盛产上等名茶好茶,也孕育了悠久的土家茶文化。
五峰有2000多年的茶叶生产史,早在公元1600年,英国商人就不远万里,慕名而来,置厂设铺,经营采花富硒茶,其金字招牌“英商宝顺合茶庄”至今仍保存在采花毛尖集团。悠久的历史造就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土家茶文化。每临万物复苏季节,在茶乡不论是到白云深处的羊肠小径上踏春,还是在山寨小巷田头地角散步,绿色的沸腾里处处飘溢着淡淡的幽香。在集镇,有茶行、茶店、茶馆、茶楼、茶市和茶集;在乡村,有茶亭、茶庄、茶园、茶山和茶驿。茶能清心提神激发灵感,唱的人多了,自然又出现了茶联、茶诗、茶谜、茶令、茶灯舞、茶歌、茶道等各种妙趣横生而内涵博大的土家茶文化现象。 闻名全国的五峰采花山歌,便是茶文化的体系之一。采花山歌有两种,一种是表演性质的,即逢节日场期绿男绿女对唱的那种,伴了锣鼓,咚锵激越,欢实且红火,内容未免有些单调。这种形式一般赛歌或歌会。第二种便是喊的,在采茶的茶园里使劲地喊唱。男一嗓女一嗓,此起彼伏,词是即兴的词,五句子、赶声子、穿号子、唢呐调,几十种曲牌是随意唱的。它不需编排和伴奏,想唱就唱想歇就歇。茶乡人营造了一个迷人的劳动氛围,让繁重的农耕生活变得有滋有味。“高山顶上一兜茶,年年摘来年年发,头茶摘哒斤四两,二茶摘哒八两八,送给幺姑做打发”
土家山寨很多地方至今保持着极其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根脉,以及各具特色的茶文化遗产。土家茶文化包括各类民俗、民族语言、生活民居、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曲艺、民间杂技和各种传统技艺等等。民间茶文化的本质是和谐。它的终极目的从来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还有人间的和谐,这些和谐与其它的和谐加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和谐社会。因此它是我们建设和谐农村和先进土家茶文化的得天独厚的根基。由于茶文化都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它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藉,以及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
土家茶文化从种茶、采茶、制茶、唱茶、卖茶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茶歌贯穿其中,它是历代茶农留给人们精神财富,是研究土家地区经济文化史的重要资料。 土家茶文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早在70年代初就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帮助下,形成了一支完整的体系,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得到了发扬光大和创新。近几年来,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在市场经济的催生下,得到了充分的发扬光大。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茶文化很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促其快速发展。很多人进茶乡是寻着茶歌而来搞开发,购茶的是循着歌香而来的。 倡导和谐精神,提升和谐土家茶文化的大众理性。在弘扬土家茶文化的过程中,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必谐的思想观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上下的共同追求,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要积极引导社会舆情,提升大众理性,形成人们秩序、明理、守法的社会心态,深刻领会和谐的精神要素,这才是和谐土家茶文化得到弘扬的前提。 丰富人们精神内涵,营造和谐茶文化的良好精神家园。和谐茶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它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包含着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是人们赖以依附的精神家园。和谐文化对个体而言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对社会而言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内含着人们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念。一个社会的和谐,在本质上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因此,要坚持用和谐茶文化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培养人们和谐的价值取向,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营造和谐友爱、宽容谅解的社会氛围,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推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和谐茶文化才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当代的和谐茶文化,其功能是培育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而要实现这一功能,就必须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是因为,文化的功能能否发挥以及发挥的程度如何,最终取决于该文化是否能够吸引人和感召人,能否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并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用创新的文化成果吸引凝聚茶农,创新是和谐茶文化生命力的源泉,也是和谐茶文化不断增强自身吸引力和感受召力的重要途径。茶文化的创新,首先要处理好文化与实践的关系。文化既反映现实,又服务于现实。要有吸引力和感召力,就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实践,以创新的意识服务于茶农,茶业,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增强茶文化的时代感。文化工作者要树立创新意识,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积极进行创新,用创新的文化成果吸引人感召人。 创新还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它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只有在充分吸收和继承传统茶文化发展的一切积极的成果基础上,才能可能实现真正的创新。但对待传统,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既要反对数典忘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又要反对食古不化、厚古薄今的做法。要对传统茶文化进行现代转化,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创新,做到古为今用,使其成为今天进行茶文化创新的资源。
和谐土家茶文化的创新,必须是符合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否则是没有前途和生命力的。群众文化不达到喜闻乐见,属教于乐,是既不可能引起广大群众的共鸣,也不会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创造在基层,希望在民间。和谐土家茶文化也应该在茶乡农村繁荣。因此要为土家山寨民间的茶文化发展加油助威。着眼于基层民间,是繁荣土家茶文化出力的关键。 1、土家山寨的茶文化是一各群众性的文化,它离不开广大茶农群众的踊跃参与。只有让茶农参与文化,才能体现活动主体的广泛性、和谐性。以采花山歌为例,如果不是广大茶农的广泛参与,就没有当初的声势名气,就没有众多的新老歌手,就没有传承与创新,也就没有现在现代的山歌,因此,没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茶文化是不能让广大茶农广泛参与的,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只有让农民享受文化,才能体现文化工作的特性。土家茶区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富裕起来的茶农,早已不满足以往“送文化下乡”时那种当被动看客的角色,也不满足于“唱唱跳跳读读报”的文化活动,而是热衷于“健美健身天天到,培训比赛月月搞,大型活动季季有,可上大学进夜校,打打腰鼓踩高跷,玩过音响玩电脑”渴望把自己的茶农新形象展示给世人。
基于当今茶农这种角色转换的需求,新时期的茶文化组织者要把传统性通俗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结合实际,既可吸引更多的茶农参与其中,又力求使活动雅俗共赏。 3、只有让茶农创造文化,才能体现活动意愿的主动性。“创造在基层,希望在民间”这是原文化部长孙家正对基层文化的整体文化中的作用的评价。广袤的田野茶园生机盎然,蕴藏着一大批深怀绝技的乡间文体人才,土家农民除了欣赏、享受文化娱乐外,更有创造文化、施展个人才能的愿望。因此,和谐的茶文化必须注重茶农的创造性,顺应茶农的意愿,用先进的思想加以引导,与时俱进的推荐出新,这样的农村文化才能被茶农所接受,为茶农所喜爱,才能成为有源之水。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求我们必须增强茶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们必须同西方文化进行竟争,以自己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丰富的茶文化成果和活泼的茶文化形式,吸引人和感受召人。
在我们土家茶乡,是一个文化教育落后,信息不灵、且交通不便之地,要使丰富的茶文化教育为经济更好地服务,因此,必须要重视茶文化的研究与创新,使这一特色文化之花香遍神洲大地,香遍全世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