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土家记忆
土家织锦是土家族文化的精萃,历史源远流长。它起始于商周,初雏在秦汉,基本成型于两晋,成熟在唐宋,明清臻于完美。唐宋时称“贡布”、“溪布”,明清时期有“斑布,即土锦”的记载。历代以来,土家织锦都被土司土官作为上等贡品或著名土特产向朝廷纳贡。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土家妇女创造出无数的织锦纹饰图型,除原有“西兰卡普”(即被面花)以外,又根据时代变化织出了各种图案的壁挂、香袋、服饰、旅游袋、沙发套、座垫、地毯、室内装饰等多种工艺美术品。
一代工艺美术大师——土家“织女星”叶玉翠,把土家刺绣吸收到了土家织锦中,使土家锦平添了一个灵活多变的新品种——刺花。在长达70多年的织锦生涯中,她采用这种把剪纸、刺绣移植成土家织锦图案的方法,先后对传统织锦中几十种取材于大自然的图案进行了大胆创新,丰富和发展了土家族传统织锦艺术,赋予了土家织锦抽象性的鲜活灵气。例如她被国家轻工部作珍品收藏的《老鼠迎亲》,便是这种创新的典型代表。
1957年,叶玉翠制作的土家织锦壁挂《蝴蝶戏牡丹》等五幅作品被国家选送到英国伦敦国际博览会上展出,率先把“锁在深闺人未识”的中国土家织锦推向世界,这些作品回国后被国家收藏在中央民族文化宫,给祖国的民族文化宝库中又增添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的土家织锦《老鼠迎亲》、《凤穿牡丹》、《八勾花》等68件作品被国家轻工部作为珍品收藏。
1988年,由叶玉翠指导生产的土家织锦包《双阳雀》作为国礼,由李鹏总理赠送给访华的美国总统布什及夫人。从而使中国土家织锦享誉四海。
1989年,张光准先生(现中国土家织锦博物馆馆长)带着土家织锦在南斯拉夫参加了第五十六届诺维萨德国际博览会,使土家织锦再次在国际市场上引起轰动。
2006年,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正式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