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刺绣走向消亡 |
|
新闻来源:北京科技报
由于很多技艺精湛的老艺人相继过世,而年轻的水族男女则纷纷离开家园外出务工,生活逐渐被汉化。因此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学工序繁琐费时费料的马尾绣,老艺人都没了接班人。 “马尾绣”的最大学问,从它的名字上便可一目了然——用“马尾”刺绣。然而把原始而杂乱的马尾毛变成一幅幅精致的绣品,则绝非你想象中那样顺理成章。 2007年12月,被称为“贵州名匠”第一人的韦桃花在“贵州旅游商品展销大会”上现场表演水族马尾绣,让这门被誉为“中国刺绣活化石”的古老工艺再次放出光芒。
“马尾绣的工序极其繁琐,一件针脚扎实的‘背带’大概要1年时间才能完成。”贵州民族学院研究员潘朝霖告诉记者,马尾绣实际上就是用以马尾毛作芯的线来绣制不同图案的轮廓边缘。
“首先我们先取3至4根粗长的马尾做芯,然后徒手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制成马尾线。接下来,将这种马尾线作为图案的外轮廓框架固定在布料上,并按照普通的刺绣方法,用丝线将中间的空隙绣满,有时候还会在周边缝制寓意趋吉避凶的小铜片,这样就完成了一件绣品其中的一片。通常需要数十件甚至数百件这样的‘绣片’拼接在一起,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成品。”
马尾绣的成品有很多种,除了帽子、衣服、围兜之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背带”,它呈“T型”,上端两边有带子可以背在肩上,下端的大小正好可以包住一个婴儿。在水族人心目中,“背带”不但象征着财富,也是女儿出嫁时最珍贵的礼物。 “用丝线包裹马尾作为绣品图案的轮廓,纹样不易变形。同时马尾自身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而其上含有的油脂成分,有利于保养外围丝线的光泽。” 潘朝霖表示,马尾绣与水族最隆重的节日“端节”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水族拥有自己的历法——“水历”,它与“夏历”基本一致,但以“夏历”的8月为岁末,9月为岁首,因此水族中最隆重的节日就是从“水历”12月至次年2月的“端节”。过“端节”时会举行赛马,而与“马尾”有关的刺绣便应运而生了。
虽然马尾绣已于2006年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潘朝霖表示,如今这门古老的手艺却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由于很多技艺精湛的老艺人相继过世,而年轻的水族男女则纷纷离开家园外出务工,生活逐渐被汉化。因此现在很少有人愿意学工序繁琐费时费料的马尾绣,老艺人都没了接班人。”潘朝霖感叹道,目前活跃的老艺人都在80至90岁之间,而人数也只有20至30人,即使算上会简单马尾绣的族人,总人数也不超过300人。
我国著名的史学家史继忠教授,在看过了“背带”上的马尾绣图案后表示,“它酷似商代的‘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5000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商周两代的‘饕餮纹’类型很多,有的像龙、像虎、像牛、也有的像鸟、像凤、像人。”
虽然关于马尾绣的起源,至今无法确切考证。但从其纹样的风格推断,这种刺绣工艺应该非常久远。早在夏商周时期,水族的先民就生活在濉水岸边,而如今延续下来的经典纹样,则很可能带有那个古老年代的文化印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