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土家族文化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土家工艺 》 藤竹木艺
来凤漆筷 传播土家族文化的载体
                     作者:文/图 李世杰 胡高普 信息来源:荆楚网


给漆筷打蜡是漆筷生产中的重要环节。


工人们在对漆筷进行打磨。

检验人员在查看成品漆筷是否存在瑕疵。

色彩明丽的漆碗和漆盘。

筷架形似白虎的白虎系列漆筷。

在摆手舞系列漆筷的顶部,印有土家摆手舞的图案。

牛王节系列漆筷。

    筷子作为中华饮食习俗的重要文化符号,是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进食工具。由于其组成结构和使用方法的独特性,往往被人们赋予成双成对、同甘共苦、快生贵子等美好的寓意。作为湖北省非遗项目的来凤漆筷制作技艺,将筷子的工艺性和实用性完美结合,匠心独具,令人称奇。

    6月28日下午,在来凤县桂花树工业园内的漆筷制作厂房一角,10多名女工正忙着为筷胚刷漆,旁边的木架上堆满了等待阴干的漆筷,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漆味。传承人吴雪峰介绍,来凤漆筷继承了民族漆器的文化传统,以生漆和淡水贝壳作为复合盖面物,历经反复上漆和多次打磨后,呈现出色彩斑斓和光洁晶莹的效果,古朴典雅,极富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在来凤漆筷的制作过程中,金丝桐油和利川坝漆是不可或缺的原料,也是决定漆筷质量的关键。”吴雪峰说道。

    位于武陵山腹地的来凤县,西邻重庆酉阳,东隔酉水河与湖南龙山县相望。其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无霜期长,这为油桐树的生长提供了极佳的自然环境。桐油具有防腐、防潮、耐酸碱、光泽好、附着力强等特点,在修造房屋、造木船、制雨伞等场合被广泛使用,来凤当地更是有“家有千株桐,子孙不受穷”的俗语。早在100多年前,来凤所产的桐油就已畅销各地。据同治《来凤县志》记载:可通舟楫,直达江湖,县境与邻邑所产桐油、靛、木俱集于此……贸易者扉至,往往以桐油诸物顺流而下……由于来凤桐油色泽金黄,滴之可牵拉成丝,故称“金丝桐油”,尤以百福司镇所产为佳。

    生漆的品质则直接决定了漆筷的外观色泽。作为“涂料之王”,生漆是天然无毒无害的上好涂料,其色泽柔和鲜亮,且耐高温高热。吴雪峰介绍,制作来凤漆筷所用的生漆均来自利川市毛坝乡及附近地区。产自该地的坝漆漆质浓厚,色泽光亮,气味芬芳,因此享有“坝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起虎斑色,提起钓鱼钩”的美誉。吴雪峰说,生漆从原料加工到成品需要20多道复杂工艺,全凭嗅觉、视觉、触觉等感官经验来确保成品漆的品质。“割漆一般在小暑开刀,寒露收刀,睛天割漆应在日出前进行,下雨天则不能割漆,每次割漆后漆树休息10天才能再割。”吴雪峰告诉记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掌握割漆技艺的人也越发难寻。

    桐油和割下来的生漆,都要密封在特制的木桶之中,以防止变质。漆筷所用的漆,是将生漆和桐油按照一定比例调和在一起,进行炼制,使其具有防水、抛光的作用,而炼制色漆时还需要加入其它的天然颜料。

    来凤漆筷的工艺流程有上百道之多,其筷胚多选用楠竹、铁木、黄杨木、檀木等作为原料,在打磨出筷胚之后,便开始刷底漆。然后,在筷胚表面贴上产于酉水河的淡水贝壳,等漆阴干之后,再反复数十次涂刷色漆,使漆的颜色浸到贝壳之中,通过粗打磨使其产生五彩斑斓的效果。接着,再重复进行数十次刷漆和细打磨,之后便是在漆筷表面进行雕刻以及抛光、打蜡等环节。“因为生漆不能靠太阳晒干,而必须是自然阴干,所以反复刷漆和阴干的过程最耗时间。”吴雪峰说,漆筷从刷底漆到制作完成,要花费两个多月的时间。

    来凤漆筷有据可查的制作历史,已有近两百年之久。在遵循传统手工技艺的前提下,吴雪峰在漆筷制作的过程中开始越来越淡化原料所承担的角色。在他看来,无论原料如何优质,工艺如何精良,最终所呈现的无非是一件人为痕迹明显的工艺品。而如何将本地的土家文化创造性地融入到漆筷之中,从而提升产品的民族文化内涵,才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对土家文化极为痴迷的吴雪峰专门组建了自己的文化创意团队,并聘请民俗专家对漆筷的设计给予智力支持。目前,摆手舞、西兰卡普、白虎图腾等一系列极具土家族色彩的文化元素,已经出现在来凤漆筷的产品中,并逐步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吴雪峰说,把漆筷作为一种传播土家文化的载体,并最终获取文化附加值,是他未来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原标题:来凤漆筷:土家箸韵意味长


相关文章
·征集湖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会徽、吉祥物设计方案
·来凤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关于广泛征集照片的通知
·湖北省来凤县地名拾趣
·《常用土家语》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湖北省来凤县的县级政府组织形式的演变情况
·来凤乡镇地名的来历
·来凤县县名由来
·来凤县土家语地名辑要
·楚天都市报 土家“女儿绣”叩响高端市场大门
·来凤土家丧葬传统习俗

版权与免责声明 | 进入论坛

 
图说分享
· 龙山县土家织锦传习所利用互联网销售成绩斐
· 来凤漆筷 传播土家族文化的载体
· 湘西土家族银饰集锦
· 印江油纸伞
· 苗族银饰情
· 浅谈土家织锦的文化艺术价值
· 湘西州“土家织锦”列入2012年湖南省标
· 西兰卡普纹样的符号学意蕴

岩墙花

西兰卡普

土家千层底布鞋

绣花拖鞋
· 土家族挑花工艺  
· 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 民间三棒鼓唱词《十绣》  
· 土家草鞋  
· 布鞋的保健作用  
· 延续千年的传统手工艺 渐行渐远的草鞋  
· 行走的生命树:绣花鞋垫  
   土家织锦“四十八钩”的文化创意
   奇石鉴赏知识
   烘笼 土家族人的御寒工具
   山歌对唱绣花鞋
   土家织锦艺术符号语意
   清江奇石奇山异水的演变之谜
   龙山木雕
   泸溪菊花石雕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申请链接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大事记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2号楼6单元601室 
技术支持:北京比兹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QQ:649158369    邮箱:tujiazu@vip.sina.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鄂ICP备08100481-1号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130153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