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土家族文化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土家工艺 》 藤竹木艺
思南斗笠与竹编文化

                                     信息来源:铜仁网


    亭亭玉立的竹子婀娜多姿,竹林四季苍翠,惹人喜爱,而竹器工艺以其特殊的质地也备受青睐,塘头斗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乌江中下游流域广为流传两句民谣:“塘头斗笠印江伞,思南姑娘大脚板。”将塘头斗笠与印江的油纸伞并列,可见其知名度与美誉度之高。而出自民间的塘头斗笠虽是实用工具,却以其精湛的工艺,堪登大雅之堂。

    斗笠又叫斗篷,编织材料为本地慈竹。编织过程有一套繁复的程序,是工艺很细的活计,须得艺人心灵手巧。先是 “开刀”,焚香化纸敬奉竹神、祷告上苍。然后才从竹林中砍下竹子。正如中国最古的《弹歌》所唱:“断竹、续竹……”依次剔枝、破竹,分解成篾条,竹子有节,容易脆断,需用巧力因势利导,庖丁解牛,功夫在无形之中。再将篾条分割成青篾与黄篾两部分,然后进一步把篾条划成细细的“篾丝”。最小的篾丝几乎接近头发大小,百丈之刚化作绕指之柔,工艺之精达到极限,让人叹为观止。 

    篾丝划好后才开始编织。将竹片搭成框架放置于斗笠模型之上,竹篾以锥形顶端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开去。自上而下,细细的竹丝经纬交织,一圈又一圈地向外扩展。斗笠有内外两层,两层之间夹放其它材料。根据用途,所夹材料略有区别,大致可分两种:一是用以遮雨的纸质斗笠,直径在70公分以上,体积相对较大,竹篾中夹以油纸;二是用来遮阳的棕丝斗笠,直径在65公分以下,顶端铺上青布、衬以红绿花纸,其余部分布放均匀的野生棕丝,通风透气;棕丝斗笠中还有一种是装饰而非实用的,直径在50公分以下,工艺更加精湛,编花织草、小巧精致。  

    关于棕丝斗笠顶部的那块青布,还有一段历史典故。明朝时期,塘头斗笠已是思南进贡朝廷的贡品。洪武十年(1377)思南土司田仁智之子田弘正带着一些地方特产进贡朝廷,其中就有塘头的斗笠。朱元璋对其他贡品没有发表特别看法,唯独对斗笠情有独钟。这位农民出身的皇帝在老家干活时大概没戴过这样漂亮的斗笠,所以频频赞叹:“篾细如丝,美哉!美哉!”还顺手拿了块乌纱赐予思南的田土司,要他押在斗笠之上,并颁下一道口诏:“民能戴,官亦能戴。”从此,塘头斗笠的顶部多了一片青布,相沿至今。

    为了确保经久耐用,色泽光鲜,斗笠上还要喷涂一层桐油,在太阳下晾干,此后长久如新。

    竹编是工艺很细的活计,需要篾匠心灵手巧。在小农经济时代,勤劳聪慧的塘头人就以竹编和灯草为生,甚至富甲一方。而塘头的斗笠编织工艺又以沙都最富盛名。那里的编织历史源远流长,村民个个都是能工巧匠。目前,以宋二秀为代表的编织艺人,还在不断把这一工艺发扬光大。

    塘头大坝一马平川,龙底江蜿蜒其间,良田美池,竹林农舍。头戴斗笠的女子们风姿绰约地穿行其间,那别致的造型,迷倒多少外乡来客。

    斗笠还是传情之物。按照地方风俗,一年一度的端阳节,未婚小伙子总要到姑娘家“打端阳节”,姑娘总是把编得最好的斗笠送给小伙子。心灵手巧的塘头姑娘借助一双巧手,把她们丰富的情感,以及对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全都织进了篾丝的经纬之中。

    所以,斗笠不仅是遮雨避阳的实用工具,更是一种富有丰富内涵的民间工艺,它已经与塘头人的生存环境和精神世界水乳交融,升华为一种民俗文化。
 


相关文章
·土家族作家张进散文集《远去的山寨》出版发行
·铜仁思林电站圆了库区移民致富梦
·回望点画阅读思州
·铜仁思南县向全国征集形象宣传(定位)语
·思南土家花灯艺人自编自演《十唱共产党好》
·铜仁思南全力打造“中国温泉之乡”

版权与免责声明 | 进入论坛

 
图说分享
· 龙山县土家织锦传习所利用互联网销售成绩斐
· 来凤漆筷 传播土家族文化的载体
· 湘西土家族银饰集锦
· 印江油纸伞
· 苗族银饰情
· 浅谈土家织锦的文化艺术价值
· 湘西州“土家织锦”列入2012年湖南省标
· 西兰卡普纹样的符号学意蕴

岩墙花

西兰卡普

土家千层底布鞋

绣花拖鞋
· 土家族挑花工艺  
· 土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  
· 民间三棒鼓唱词《十绣》  
· 土家草鞋  
· 布鞋的保健作用  
· 延续千年的传统手工艺 渐行渐远的草鞋  
· 行走的生命树:绣花鞋垫  
   土家织锦“四十八钩”的文化创意
   奇石鉴赏知识
   烘笼 土家族人的御寒工具
   山歌对唱绣花鞋
   土家织锦艺术符号语意
   清江奇石奇山异水的演变之谜
   龙山木雕
   泸溪菊花石雕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申请链接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大事记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2号楼6单元601室 
技术支持:北京比兹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QQ:649158369    邮箱:tujiazu@vip.sina.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鄂ICP备08100481-1号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130153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