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德书 来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土家织锦“四十八钩”是土家传统的工艺美术珍品,不仅被国家轻工部作为土家文化瑰宝珍藏,还流传到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它的文化创意究竟是什么,一直是个谜。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有些人对此议论纷纭,猜测众多,均未揭示其真正的文化实质,有的甚至将其歪曲和黄化。本文从“四十八钩”的文化生成及其演变作些探讨,这对弘扬土家优秀传统文化、活跃学术氛围和澄清一些讹传不无裨益。
一、“四十八钩”的神秘性
提起土家织锦的众多纹样,在“织锦之乡”的湖南龙山县,特别是以土家织锦的策源地龙山猫儿滩镇为中心的洗车河流域,如红岩、靛房、他沙、洗车、洛塔、贾市、岩冲、里耶等乡镇的人民群众中,到处流传着一句民谣:“‘四十八钩’名堂大”。这句民谣,就表明了土家织锦“四十八钩”这件艺术珍品形式古、建构巧、意蕴深、价值高,绝非一般人一看就懂的特点。因为“世界各地的艺术都有这双重性,不管是具有高度文明的艺术,还是原始部落的艺术,都有这两重性, 即外在的形式和有涵义的内容”。“‘四十八钩’名堂大”这“名堂”主要是指“二重性”。“四十八钩”的“二重性”本来就非常神秘,深奥莫测,再加上以下诸种因素,使它的“名堂”就越来越大了:
1. 历史久远。土家织锦的发展历史,据叶德政先生考证,至少有2220多年 。
2. 形式古老。蔡元培先生说“考图案最早是几何形,即用线条来表现最容易记忆之物,或圆或方或三角形,随所见之物而不同” 。土家织锦的造型手法都是传统的几何形,“四十八钩”当然沿袭这个传统,采用了古老的几何形。而“几何纹的起因的来源,至今仍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谜”。当今学者尚无法破译。存疑就是自然的事了。
3. 无文献记载,只凭口手承传。土家织锦艺术历史悠久,但在诸史籍中很少提及,即使迟至清代的地方志中,对土家织锦也是粗略地概述,如清乾隆年间修的《永顺府志》:“土人以一手织纬,一手用细牛角挑花,遂成五色,纹斑烂可观”。清同治版《龙山县志》:“土妇善织锦、裙、被,或全丝为之,间或纬为棉,纹陆离有古致,其丝并家出,树桑饲蚕皆有术。”并未对具体的纹样作出记录和诠释,对一些传统纹样(图案)的织法,全靠织女用口、手单线代代相传。特别是在口、手相传中,初学的织女都只讲织法,不问其文化生成的道理。甚至一般的传人也讲不清道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上历代文人也很少过问,因而这些纹样的文化生成就越来越鲜为人知。“四十八钩”的“名堂”自然越来越大,越来越神秘了。一直到上世纪80 年代,土家织锦艺术获得新生,人们才逐步关注到某些花纹,才引来某些猜测,成为必然。
二、“四十八钩”的文化生成
“四十八钩”是土家织锦中流传千载的传统纹样,它的文化生成总会有传人知道。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龙山县猫市乡叶家寨的织锦高手叶玉翠被赶下织机守仓库、捡狗屎;我被“造反派”以不实之词从龙山县函授师范学校开除回家当人民公社社员, 和叶玉翠大姐在同一生产队并同一底分(七分)劳动。她是先父叶成本的艺徒,在连续四年多的共同劳动之余,我开始搜集她曾织过的130多种纹样名称并陆续询问这些纹样的来历(文化生成) 。首先我问的就是“四十八钩”。下面是我和大姐的谈话纪录:
问:姐,‘四十八钩名堂大’,它的名堂大到哪里?
答:要讲‘四十八钩’,先要讲八钩,它是以八钩为中心的,也是由八钩发起来的。你把八钩弄懂了,‘四十八钩’自然明白了。
问:那八钩是怎么来的?
答:我们的西兰卡普古来就是嫁女子做嫁妆(床上用品)用的。哪家嫁女,没有几床西兰卡普是丑事。所以,女儿家从小就学织花,到出嫁前,自己的嫁妆就织有了。土家嫁女,讲究男女双方都有福,就是大发大旺。它是从八钩开始的。
问:这钩是哪里来的,怎么用钩来组织花纹?
答:钩,我们土家乡里到处都有,就是倒钩藤嘛! 。你看(她边讲边在一块扁平的大河岩上用木炭画起来) ,这一对钩粗细一样、长短一样、弯度一样,都互相照应,就像一对男女相亲相爱,白头到老。这也和我们土家人的性情一样,和哪个都合把,你帮我,我帮你,相互照顾。符合土家婚嫁的要求。我们就拿它作花样的材料,按织花习惯把它变成这样 ,再用它组织一盘花。
问:你们用钩纹组织的第一个单花是什么花?
答:八钩嘛!问:怎么一下就想到八钩呢?答:现在年轻人只讲怎么织,很少过问来历。以前,师傅都讲过,我学织时是成本叔叔讲的。土花铺盖主要做姑娘的嫁妆,嫁妆上的花,都有用意,不乱织的。像八钩就是典型。一共八个钩,分四个组,每组的两个钩都相互照应,一组是代表新夫妇和他们的家人,一组是天上的(天象) ,一组是地上的(地物) ,还有一组是祖先神灵。最后用土家惯用的框框(菱形) ,把这四组连起来就是,让天、地、人、神围绕一个中心,层层散开,处处照应,使新婚夫妇事事顺心,一辈子幸福,这就是土家人对姑娘一生的愿望,织进花里,世代相传 。 问:八钩又怎么发展呢?
答:听师傅讲,这变化不是一天两天就变的,经过的时间很长,听说有几千年。因为人一辈子三穷三富不到老,总要碰到些天灾人祸。土家人要百事顺遂,大发大旺,还要靠多方面的帮助。八钩就慢慢地发展了。八钩的发展有几种情况。一是在八钩里面增添东西。像tho53 p i21 je21 khi35 khi55 (妥必八钩) ,在八钩中加个tho53 p i21 (小箱子) 。箱子是装金银的,表示姑娘富有。另一种是用颜色映衬,如黑白、红蓝等,把单八钩变成双八钩。还有一种就是增加钩数。像‘十二钩’、‘二十四钩’,‘四十八钩’就是这一类。
问:怎么从八钩发展到十二钩呢?
答:姑娘嫁到一个地方,生活得好,要和平安静,那里的官和百姓、穷人和富人都相互照应莫产生矛盾就好,才在八钩上增加了四钩,变成了十二钩,也就是天、地、人、神、物、社会之间都能顺应姑娘一生幸福的需要。又经过若干年,这十二钩,慢慢地变成两倍(二十四钩)和四倍(四十八钩) ,就是要把世界上多方面的关系都相互照应起来,勾通起来,莫产生矛盾,都为姑娘的大发大旺出力。打个比方,谷子长得好,结的好,收天也要好,才增产。
以前,有的人装一船桐油下常德,发财了;也有人装一船油到沱背翻船了。莫翻船就好啰。就是讲,人要做到大发大旺,你的想法、做法都要和各方面条件相配合,合得到,做得成;合不到,做不成。我们的‘四十八钩’,就是让土家姑娘和人生需要的各方面条件都相一致,是表示事事顺心大发大旺的花纹。你看,它以第一盘八钩为中心,围绕八钩的是第二层(六边形)和第三层(六边形) ,各二十钩,路都是通的,这些钩都是相互照应、相互一致,一层之内或层与层之间都没有矛盾。就像庙上的千手观音,从各个方面都为土家姑娘排忧解难,大吉大利。所以土家姑娘最爱‘四十八钩’。它是土家织锦中钩数最多、最热闹也最难织的花。”
原来,“四十八钩”花纹就是这样生成和发展起来的。从玉翠大姐的破译,我以为有几点可以肯定的。
1.“四十八钩”的文化生成是可信的。叶玉翠9岁学艺,一生从艺70余年,如以20年算一代,她是连续四代的织锦传人,织出130多种花纹,培养艺徒300余人,有60件产品被国家轻工部作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1988年4月被轻工部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土家织锦传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在土家织锦之乡没有任何人可以和她媲美。因而她讲的“四十八钩”的文化生成,虽未见诸史、志的记载,但她是活经典,是按照土家织锦口、手相传的习惯世代相传的,在国内外没有任何一位织女于土家织锦中可以同她相提并论,是化石般独有的,可信的。
2. 取材、造型、写意符合实用工艺美术的发展规律。“四十八钩”中的钩,取材于土家乡里到处都有的野生植物钩藤。“就地取材是先民们生产斗争经验的结晶,也是他们审美理想的物质体现”。钩纹的造型也是描摹钩藤的自然生态,用几何线条美化而成。工艺美术的发展无不如此。“当时的器物造型都是以自然形态的瓜果、竹木以及花朵和农作物等各种植物为模型,或取全部,或攫取其一部分,或几种搀和运用,作为器物造型的依据”。钩纹未取钩藤全部,只取其对生相应的两个钩,将其“粗细一致、长短一致、孤度一致、相互照应”的自然生态所表现出的统一、契合关系,意化为两两相应的几何线条。这就是“写意”,古来有之。“彩陶中那些写意的纹样,抽象的纹样,虽然看不出其自然的原型,但仍然能意会到原形的节奏、韵律和流动感,对意想中的自然气氛的描写,代替了对自然固有形体的摹拟,以意取形,以意设形,以意写形,这叫做‘取意’。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想像力,使图案构成不受自然形体的束缚而灵动多变”。这一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中国民艺》画报主编、画家、艺术评论家梁任生先生也说,“实用艺术从来讲究‘物学的研究不能离开心学的研究’。心学的研究和创造性劳动正是为了制定‘物’有更多一些的‘精神’”。他又说:“‘以心融物,物我相融’制瓷人、设计师需要这种虔诚敬业之心,并身体力行”。
以叶玉翠为代表的土家织女,在创作“四十八钩”纹样中就是这种“以心融物,物我相融”的典范。“从现存的一百多种古老的土家织锦被面看来,它的整体结构都是由一个基础图纹反复综错排列而成”。“四十八钩”的基础图纹是八钩。正如叶大师所说,用钩纹的相互照应(一致) ,使天、地、人、神、物都互相照应,用几何图形(菱形、六边形)连结起来,共同为土家姑娘婚后的大发大旺服务。又由于人一生三穷三富不到老,而且世界万象之间、矛盾重重(必变) ,要实现土家的人生理念(大发大旺) ,必须使所有矛盾统一起来,变不利为利(适变) ,逢凶化吉。所以,织女在创作时以八钩为基础,用增加钩纹(十二钩、二十四钩、四十八钩)仍以几何图形(六边形)分多层逐层散开,依次构成了“十二钩”、“二十四钩”和“四十八钩”各种独立的基础花纹,再把这些独立的基础花纹按土家织锦传统手法进行反复综错排列,便成了单一花名的织锦被面。但无论怎样综错排列,它的总原则是不变的,即“用几何图形连起来的钩钩相应”,也就是叶玉翠讲的“路都通到的”。 由“八钩”演化为“十二钩”、“二十四钩”到“四十八钩”,或由“单八钩”变“双八钩”、“tho53 p i21 je21khi35 khi55 ”(妥闭八钩)等的演变过程,都不是共时的,而是历时的,它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也就是说,每种花纹产生后,经过了一段时间再发展,再创新。因为“原始艺术和后来文明时期的艺术品一样,人们从中可以观察到相对的稳定性。当某种独特的形式确定后,它会对新的艺术活动产生强制性的影响,在这个影响持续了一个时期以后,艺术的表现就会形成固定的模式,并有其继承性和延续性”。所以叶玉翠讲,“这种变化是‘慢慢变的’”,“听说经过了几千年。”这也说明,这种变化也是随着土家人对世界认识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相应的艺术形式,符合实用工艺美术的发展规律的。
综上所述,我认为,土家织锦“四十八钩”,是土家织女以土家秉性为核心,以祈福为目的,以野生植物钩藤为素材,以土家婚俗为依托,以几何图形为形式,精心创制的艺术珍品,集中表现了土家辩证地认识、处理天、地、人、神、物等万象之间“必变”与“适变”的对立统一(天人合一,大发大旺)的人生理念,是土家人独特的“《周易》”,“八钩”相当于“八卦”,只是一点不同,八卦和它的六十四卦,有爻文可以解读,可用于占卜进行预测;而“八钩”和由“八钩”发展的“四十八钩”,土家先民未创留解读的文字,只留下按“以心融物、物我相融”的原则,代表其观念、精神的艺术钩纹和艺术构图,寄托变不利为大利的人生理念,也就是它的文化创意。实际上这些艺术语言就代替了解读土家人生理念的真、善、美的文字。只是没像八卦的爻文那样让人一看就懂罢了。所以,“四十八钩”是土家的“太极图”,它不仅是土家族的工艺美术珍品,也是土家的哲学宝典。因而土家人喜爱它,珍藏它,承传它,自然会以“‘四十八钩’名堂大”的民谣来赞扬它。诗人黎直义生前在他的诗集《桑榆集:土家织锦传统图案百咏·四十八钩》中也这样写:“为娘教女笑颜开,自古织花多异才。四十八钩工艺好,源于先祖手中来。”诗属一般,但它点明了土家织锦“四十八钩”在土家人心中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