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第六次年会在黔江召开 |
|
作者:谢建秋 信息来源:武陵都市报
2005年11月20日,为期两天的中国武陵山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第六次年会在黔江落幕,来自渝、湘、鄂、川、黔等省市近70名土家族老领导、知名人士以及对土家族经济文化发展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精彩地诠释土家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武陵山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决策性参考。 黔江区委书记刘学普在开幕式上致辞,重庆市民宗委副主任严峻、四川省遂宁市委书记袁本朴、湖北省民宗委原主任张洪伦、湖南张家界市委原书记肖征龙、贵州省铜仁地区政协工委副主任帅朝刚、中南民族大学原校长彭英明、湖北民族学院院长彭振坤,黔江区领导屈银安、刘承升、任光明等参加了会议,黔江区老领导白新民主持。 本次年会的主题是“土家族地区的对外对内开放和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与会者的学术论文中都表现了一个主题:一个地方的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与合作,更需要经济与文化共繁荣。专家、学者从特色饮食、民间文化、文化遗产、地方文化与自然景观的结合等方面阐释了武陵山区文化与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为武陵山区地方政府发展旅游事业提供了决策性参考。 会议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地对武陵山土家族文化圈和经济发展圈进行了阐释,按照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循环经济发展观的原则为地方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决策性参考,认为旅游不仅要看山看水,更要看文化,看土家族特色民俗文化。
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作会论文交流现场激情四溢。在心与心的碰撞中,我们看到了武陵山旅游文化发展的广阔前景。
“整合和提升旅游文化,要以土家族文化为载体,以奇山、秀水、名人、名镇为品牌,以旅游企业为重点,以制度创新为动力。”这是湖南省张家界市原市委书记肖征龙的精辟论断。交流会上,他自称“边缘人”,在谈到对土家民族文化的挖掘上,他激情满怀。
他认为,发展旅游业需要进一步理清思路。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好客体;大力拓展市场,服务好主题;积极开创旅游文化,架设好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他提出,要主动激活载体——张扬土家族特色的本土文化;精心铸造品牌——传承以奇山、秀水、名人、古镇为内容的生态文化;切实抓住重点——构建当代时尚的旅游企业文化;坚持制度创新——融合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先进文化。
从黔江走出去的四川省民宗委原主任、现遂宁市委书记袁本朴对黔江发展变化深有感触,认为黔江社会经济发展很快,旅游资源更是丰富而有特色,潜力无限。
神龟峡的峡谷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袁本朴建议武陵山区大力发展劳务输出,走出去,才能带回外面的好东西(先进经验和技术)。他说,历史上,武陵山区走出去了很多人,现在培养大学生同样是输出劳务,成才了回来工作,这样更能引进新观念,引进先进的生产力,更好地发展地方经济。
来自涪陵师范学院乌江流域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中心的漆娟认为,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社会行为,只有文化含量高的旅游,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土家族聚居区景观奇特,人文历史丰富,形成了特色巴风土韵、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旅游的开发潜力很大。
漆娟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旅游者的需求已从对自然风光的观赏逐步转到对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的体验上来,要实现旅游资源的第二次创业,必须靠文化的力量,努力增加旅游业的文化内涵,也是时代的要求赋予旅游业新的更高的文化使命。 据悉,本次年会共收到28篇学术论文,其中交流16篇。但在实际的交流中,内容远远超出了论文本身,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言,各领风骚,从不同的视觉诠释着土家地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会者还参观了黔江大众广场、文体公园、博物馆等黔江城市风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