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聂亚林 信息来源:土家学林
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在历史上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所以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及相关知识和技艺都是通过口头传承来实现的。由于武陵地区学校教育起步较晚,口传教育在土家族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口传教育的形式
口传教育是人类早期教育的主要方式,即使在学校教育十分发达的现代社会,口传教育仍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口传教育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各民族在创造自己的历史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的口传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土家族民间的口传教育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
(一)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受教育的第一课堂。聚居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历来就生活在深山溪谷间,交通闭塞,长期以来大多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绝大多数时间都是家庭成员生活在一 起,只有在“赶场”、大型文艺活动、红白喜事时有机会参与社区的活动,所以家庭教育对民族的生息繁衍到关重要,从新生婴儿到老人无时无刻都在接受着家庭教育的薰染。
土家族民间口传教育是从训练视觉、听觉开始的。婴儿出生不久,母亲便用灯光启发婴儿,边说边指引:“看亮亮,看亮亮”,并把灯光左右移动,经过训练,婴儿就会跟着灯光的移动作出反映,婴儿慢慢长大,母亲的启蒙教育也会循序渐进地提高。几个月后,母亲就开始教婴儿学走,训练其说话和听力,于是就编些儿歌反复地念给幼儿,如《妹妹你莫哭》:“妹妹你莫哭,转过弯弯是你屋,田也有,土也有,打开后门看石榴,石榴树下三碗油,大姐二姐会梳头,大姐梳的盘龙簪,二姐梳的滚绣球,只有三姐不会梳,梳的一个鸡屎头。”婴儿一天天长大,不但教一些简单的语言,还配合一些简单的动作,如幼儿游艺《虫虫飞》、《打粑粑》、《打掌掌》、《排排坐》、《推豆腐》,这些儿歌不仅对婴儿的语言、动作进行训练,还开始了对婴儿进行生活常识和认识事物的教育。幼儿长到1-2岁时,正是学步的时候,为配合学步,人们编了许多十分有趣,又具有启发智力和教育意义的儿歌,如《娘娘脚》、《走上街》、《梭罗树》等。这一阶段对幼儿的教育除了父母亲以外,还有姐姐、哥哥、家中的老人、甚至是邻居。幼儿到3岁以后,就开始了对儿童的自我教育,这些活动往往是儿童自己组织的,在活动中锻炼心身,受到教育,如《张打铁、李打铁》、《大月亮、小月亮》、《月亮光光》、《韭菜花》等。这一阶段对少儿的教育都是把说理、启发、教育结合起来,使少儿从小就受到良好的 训练和教育。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庭教育的手段和内容都会发生变化。通过讲故事,讲自己的经历教育子女怎样做人,通过节日祭祀,特别是对祖先的祭典进行伦理孝道教育,通过参加红白喜事活动进行日常礼仪教育;通过参加生产生活活动,传承生产技能和生活常识的教育;通过参加礼仪活动,传承人生礼仪和民间礼俗常识。土家族民间的家庭教育就是通过摆龙门阵、猜谜、唱歌等形式,把生活哲理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慢慢灌输到青少年的意识深处,待他们接受后一代一代地往下传。
(二)家族教育
居住在山区的土家族虽然是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单元,但它毕竟是中国社会的一部分,所以必然受到中国家族文化的影响。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大多有聚族而居的习惯,家族教育在土家族民间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族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通过民俗活动和家族祭祀活动形成对血缘关系的反复认同;二是用关系差异观念增强族人相互依赖的趋向;三是通过行为内涵的转化增强家族至上观念;四是通过敬祖等活动形成尊老的传统,从而达到社会的稳定和谐。‘
土家族地区没有汉族地区那样的宗祠,所以家族教育不可能在宗祠里进行,而且带有更多的原始性。如:过去土家族许多村寨都有神堂,也就是摆手堂,堂中供有土家人信奉的族神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汉。这里既是族人玩摆手,演出茅谷斯的场所,也是族人祭祀,聚会受教育的地方。掌堂师由村寨中辈份高,办事公正,能说会道的老人担任,他们在村寨中有崇高的威望。他们主持祭祀和玩摆手,在祭祀中向子孙后代讲述祖先的来历、迁徙、创业的艰难历程,对子孙进行严肃的教育,在肃穆的氛围里,家族成员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这种无声的和有声的教育不仅使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形成尊老爱幼的传统,家族的凝聚力也得以增强,从而提高家族在当地社区中的社会地位。
(三)村寨社区教育
村寨社区教育是一种比家庭和家族教育更为广泛的教育,它超越了家族甚至民族的教育。村寨社区教育主要通过大型活动和一些不成文的习惯法来体现。土家族的大摆手是几个村寨,甚至几十个村寨联合举行的祭祀歌舞活动,参加者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在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择时举行,三至七昼夜,以纪念八部大神为核心开展各项活动。主要程式是:闯驾进堂、纪念八部、兄妹成亲、迁徙定居、农事活动、将帅拔普、送驾扫堂。在摆手时,在掌堂师的引导下唱《摆手歌》,《摆手歌》篇幅浩瀚,内容丰富,有人类起源歌、民族迁徙歌、农事生产歌、英雄故事歌等,演唱完全用土家语,边唱边舞,无论是参加者或是观看者都能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人们在歌舞声中了解到民族的历史和祖先创业的艰辛,不仅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这种形象的教育方式还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增强民族内聚力的催化剂。又如土家族地区有世代口传的习惯法,如不能砍神树,不许随便砍经济林木等,这些规矩代代相传,成为社民众共同遵守的法则和社会和谐的粘合剂。
土家族民间的村寨社区教育还在“赶场”、红白喜会,以及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社区教育具有传播信息、传承民族文化、传授社会常识、强化社区稳定和谐的多重功效。
(四)师徒传承教育
土家族地区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民众的生计多由社区内部自行解决。这就决定了其社区内部有自然合理的分工,有各种各样的手艺人。手艺的传承是用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的,是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地区师徒传承主要有几种形式:一是一人教多人学,如民间歌舞、乐器、编织工艺的传承多是采取这种方式;第二种是个别传授,如一些带有神秘性的巫术、武术、医药技术;第三是家传,如医药中的祖传秘方、民间绝活,有的是父子相传,传男不传女,有的是传女不传男。在传承过程中,土家族民间形成了一批文化精英,如巫师、歌师、乐师、药师、工匠,这些人基本把持着地方文化的传承特权,他们是当地社会一个特殊的阶层,在当地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人今天成为民间文化传承的种子。
二、口传教育的内容
土家族民间口传教育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生产技能教育
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社会生产发展极其缓慢,刀耕火种,猎耕互济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土家族民间生产技能的教育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知识、手工技艺、畜牧业知识等方面的内容。传授这些技能的方法主要通过两个方面:一是长辈或师傅当面传授,手把手地教,如犁田、耙田、播秧、榨油、编织等技艺都必须现场教练;二是通过口传文本间接传授。如土家族的《摆手歌》、《梯玛歌》都有关于对自然的认识和采集、狩猎、农事劳动等方面的知识,在传唱也自然接受了相关的生产知识和技能;土家族民间传说故事和谚语中,也有不少是关于生产经验和科学常识的结晶,通过一代一代的讲述,也就传承了生长知识和技能。这种寓教于乐和润物细无声的传承教育方式很受民众喜爱。
(二)生活常识教育
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是典型的山地民族,在生息繁衍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事于自身发展的生活方式,如居住选择了“干栏”式建筑,喜吃辣椒,穿大衣大袖,这些生活方式一旦选择就一代代传承下来。生活常识教育从传承方式上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有意识的教,比如磨豆腐点糕、做米酒放粬、挑花刺绣等技术性较强的活计,往往是母亲反复地教练;二是在观察中学习受教育,如做饭、洗衣等一些简单的活计,在观察中就自然地传给了下一代;三是通过唱歌、讲故事等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人生礼仪和社会礼俗教育
人生礼仪和社会礼俗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都必须经历,天天遇到的。作为一个社会人不懂得当地的礼仪、礼俗就会为人所弃,就很难融入当地社会,成为边缘人。因此,作为长辈对后代的礼俗、礼仪教育非常重视。
土家族民间人生礼仪复杂多样,从生到死的每个关口都有繁琐的仪式和许多禁忌,如不从长辈那儿学习就难以知晓。土家族人从恋受、结婚就有许多繁复的礼仪,如订亲、选日子、过礼、哭嫁、整戴花酒、拦门、找摸米、上轿、甩筷、拜堂、抢床、敬茶、回门等。作为一个土家青年必须学习其中的礼仪。接婚后就要生育子女,生孩子也有许多礼仪。老后自然死亡,给老人办丧事,礼节和禁忌更多。所以作为长辈必须对每一个晚辈进行教育,让其知道人生礼仪中的每一个细节,晚辈必须虚心学习,特别是现场感受学习。
土家族民间信仰庞杂,节日繁多,所以民间礼俗也多。土家族是一个多神崇拜的民族,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还有神学宗教,信仰几十种神祗;土家族民间有舍巴节、牛王节、端午节、六月六节、女儿会、中秋节、重阳节等。对神灵的敬奉和众多的节日活动中,自然少不了繁琐的庆典和仪式。因此,作为当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必须从小知道各种节日和信仰,并能参与其中,否则,就会排除于当地社会之外。
(四)民间文化教育
土家族地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至今仍是中国少有的文化聚宝盆和民族文化沉积带,这种文化的丰富性正是一代一代传承的结晶。
土家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民间工艺美术;二是口传文学和民间歌舞;三是民间体育游艺;四是民间科技。由于土家族在历史上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所以,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都是靠口传心授继承下来的。虽然在传承中免不了变异,但它更多地保留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原生态形式,成为中国民间文化中难得的珍品。
土家族民间口传教育与这个民族相生相伴,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和民族发展的动力;同时,长期的口传教育,为以后的学校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这个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文明的铺路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