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调》正歌歌词为十段:
正月是新年(咿哟喂),瓜子才进园(哟喂)。
二月起春风(咿哟喂),瓜子才定根(哟喂)。
三月是清明(咿哟喂),瓜苗成了林(哟喂)。
四月是立夏(咿哟喂),瓜儿上了架(哟喂)。
五月是端阳(咿哟喂),瓜儿把新尝(哟喂)。
六月三伏热(咿哟喂),瓜儿正吃得(哟喂)。
七月秋风凉(咿哟喂),瓜儿皮色黄(哟喂)。
八月中秋节(咿哟喂),要把瓜儿摘(哟喂)。
九月是重阳(咿哟喂),瓜子已下场(哟喂)。
十月瓜完了(咿哟喂),瓜种要留到(哟喂)。
从歌词可知,这首灯歌分十个月叙述种瓜的经过,是一首标准的农事歌。但为什么据《种瓜调》改编的《龙船调》会成为一首具有爱情意蕴的歌曲呢?要明白此理,必须先理清“瓜”在土家族传统原生态艺术中的隐喻作用。
一、瓜在土家族民间文艺及民间习俗中的隐喻
在人类的原始阶段,面对大自然十分弱小,人类的生存繁衍成为一个首要问题,人口的多寡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民族和部落的命运,于是萌发生殖崇拜观念,并成为原始社会普遍流行的一种风习。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出土过许多原始女性偶像,这些偶像的共同特点是:不注意面部的刻画,主要强调肥大的躯干,突出表现的是硕大的乳房、大肚子和生殖器,体现原始人对生殖的巨大热情。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殖崇拜渐次式微,但它已经沉淀在人类的思想之中,保留在传统的民间习俗中,并经常借助艺术得以重现。闻一多先生曾以利用生殖崇拜的理论对《诗经》进行诠释,认为采苤苡的习俗,是性本能的演出,《苤苡》这首诗是性本能的呐喊;而鱼是“匹偶”或“情侣”的隐语,打语、钓鱼等行为是求偶的隐语。
由于土家人天性浪漫,两性关系相对开放,青年男女往往以歌为媒,因此在土家族的民间文艺和民间习俗中,爱情及生育的隐喻层出不穷,性爱意象的表达方式各式各样。谢娅萍、向柏松在《土家族民间文艺的文化人类学阐释》一书中指出:“原始初民多把具有多籽特征的动、植物作为图腾或崇拜物,借以希望自己的氏族人丁滋盛。桃的外形腹缝线状如女性生殖器官,且‘性早花’、‘易于栽种,且早结实’而‘子繁’,因此在远古先民的眼中成了女性及其生殖力的象征。”除了“桃”外,花、鱼、瓜都是土家族文化的著名“隐语”。
瓜在土家族地区栽种普遍,历史悠久。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柳州城保留有宋代“西瓜碑”,文曰:“郡守秦将军到此栽养万桑、诸果园,开修莲 花池,创立接客亭及种西瓜。西瓜有四种:内 一种云头蝉儿瓜,一种圆西瓜,一种细子儿, 名曰“御西瓜”,此三种在淮南种食八十余年 矣;又一种回回瓜,其身长大,自庚子嘉熙北游带过种来。外甜瓜、梢瓜有数种,咸淳五年在此试种,种出多产,满郡皆与支送,其味甚加,种亦遍及乡村。”清代,瓜在土家族地区更为习见,光绪《利川县志》云:“于瓜蓏,则南瓜、冬瓜、王瓜、越瓜、布瓜、线瓜、苦瓜、笋瓜、铁瓜、金瓜、瓠、壶卢、茄。
1 、土家族民间故事中瓜的隐喻
在土家族民间故事中,与瓜相关的篇什较多。如《兄弟种瓜》这一故事的前半部分说:从前有两兄弟,老大富有,是土司老爷,住瓦屋吊脚楼;老二贫困,只能住茅草屋。有一年一只燕子到老二家里做窝,老二对燕子很好,第二年燕子飞回来时,给老二手板心上吐了三颗南瓜籽儿,老二将籽种在院子里,不久结了三个巨大的瓜,锯开一看,第一个瓜里有一个金娃娃,第二个瓜里是银桌椅,第三个瓜里则走出一群匠人,给老二修了一栋大瓦屋。
这个故事里说老大是土司老爷,而且内容涉及到贫富矛盾,可见起源的时间不会很早,但它涉及到瓜生人,则可能保存了较早的传说。在古人的观念里,瓜多籽,兼之藤蔓绵长,大大小小的瓜结在绵长的藤蔓上,象征着多子多孙,绵绵不绝。因此《诗经》中有“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的诗句,民间则称女子第一次性爱为“破瓜”,用“瓜熟蒂落”形容生子顺利。在中国古代的建筑装饰中,“瓜”与“蝶”的图案常组合在一起,象征“瓜瓞绵绵,万世永昌”。
2、土家族民间习俗中瓜的隐喻
在土家族地区,有“摸秋”之俗。相传,从前有一对老夫妇,年近花甲尚无子,经常担忧发愁。玉帝知道以后,叫金童躲进老夫妇和邻舍合种的瓜园中的冬瓜里。待到中秋之夜,老夫妇来园里摘瓜,看见有个冬瓜长得又大又可爱,可惜搬不动。于是邻舍把它摘了,用红布包起来,送到老夫妇家里。两位老人把红布一揭开,冬瓜“崩”的一声裂开了,跳出是一个白胖胖的小孩。很快的,冬瓜的故事传遍了土家山寨。此后,哪家没有儿女,邻居就在中秋夜去“偷”瓜送来。于是,中秋节“偷瓜”送子的风俗一代代流传下来。清嘉庆八年刻本《常德府志》亦载:“(中秋)是夜,城中妇女祈嗣者,或于园圃采瓜为验,谓之‘模秋’”。
这个传说可以明白无误地证明“瓜”与传宗接代之间的关系,它象征着人类的繁衍。利川亦有摸秋之俗,解放前利川的摸秋,在八月十五,分为求子和游戏两种,求子摸秋是无子女的人家有意安排的,事先由友人在邻近瓜园里选取一个又大又老的南瓜,于中秋夜摸回,放于无子女夫妇的床上,祈求早生贵子。游戏摸秋,则是青年男女,踏着月色,嬉戏于田间林下,顺手牵羊,拿走一些瓜果,瓜果主人发现,只能骂,不能打,俗传越骂越发。
在利川求子摸秋的传说中,瓜是传宗接代的象征,同时因“南”、“男”谐音,象征着求生男子。但利川摸秋传说,与外地也有不同之处,它的起源可能更早:一是摸瓜者不是妇女本人,亦非夫妇二人,或者邻居,而是一个被选取中的“友人”;二是利川有游戏摸秋。笔者揣测,游戏摸秋和求子摸秋并非截然不可分。求子摸秋的起源,可能与古代“度子”习俗相关,妇女久婚无子,青年男子可至其家,为其借种,利川谚语“寡妇生儿,众人帮忙”是也。但即使在土家族地区,两性关系较为随便,此事仍不宜大加宣扬,只好以“送瓜”、“摸瓜”这一隐语暗示,最后演变为“摸秋”这一习俗。这一揣测可以从游戏摸秋得到旁证:游戏摸秋者为青年男女,他们所为,显然并非为了偷摘实物,而是借摸秋为名,行浪漫之实,“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进而言之,瓜果主人越骂越发财之论,更与生殖崇拜观念有关。古人认识世界多从巫术的互渗律出发,他们认为土地和妇女职责类似,土地出产之丰瘠,与妇女生育之多寡息息相关。播种一类的农活就要求由女性来承担,而且还有某种神秘的仪式。如在东普鲁士,妇女要裸体到田里去播种;日耳曼人的播种工作由已婚妇女,而且最好是孕妇担任。恩施、利川等地过去亦有此俗,据道光版《施南府志·卷三十》载:“男主家中,接宾客、饮酒、食肉而已。水耕火种,妇女任之。”
八月十五是一年中月亮最圆之夜,月和土地皆阴性,中国人自古就有在中秋节上瓜果祭拜月亮和土地神之俗,祈求来年丰收。于是此夜,男女自由交接,与古代桑林之会、溱洧之约,异曲而同工。
3、土家族开辟繁衍神话中瓜的作用
在土家族开辟繁衍神话中,人类产生的故事大致有三种:
A、人类始祖被葫芦所救。如《陈古烂年的老话》说:古时玉帝发怒,涨齐天大水淹灭人类。由于伏羲兄妹对雷公有恩,雷公给伏羲兄妹送去葫芦瓜种,一天之间,葫芦发芽、开花、结果,两兄妹躲在葫芦中,得以生存。后来,兄妹成亲,生下一个肉团,兄妹把肉团砍成细颗颗,于是化为一百二十姓人。
B、人类始祖为金瓜所救。故事情节大致与上引《陈古烂年的老话》相同,只是人类始祖罗公罗娘为太白金星送的金瓜种所救。
C、 人类始祖为水杉所救。如《水杉的传说》说:古时人类遇大冰冻,其他动植物都死了,只有水杉树青枝绿叶,直插云宵,有兄妹顺着水杉树上爬才得救,后来观音要兄妹成亲,生下一个红球,红球飞上天,炸成无数小块,变成的人就是后来的土家族。
以上三种类型,前两种在大部分土家族地区流行,葫芦又名瓠,瓠从瓜,说明古人把它看作瓜的一种。这两类故事,其实是一类。C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但它的起源估计比较晚,因为人类真正认识水杉,还是近代的事;而土家族这一名称,亦是解放后才出现。因此,C型虽然不是洪水神话故事,但它明显是从前两种类型中派生而出的。
闻一多先生通过对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的四十九个洪水造人神话进行分析,认为造人的故事发生在前,洪水故事是后来黏合上去的,洪水故事本无葫芦。闻先生所叙有理有据,前面已经证明,瓜为“多子”的象征,造人故事中才应存在葫芦和瓜,在两类故事融合时,葫芦和瓜被移植在洪水的情节中,由造人工具转化为逃难工具。
二、利川灯歌中“瓜”的隐喻作用
利川俗语谓:“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灯”,利川灯歌多在春节及元宵节进行演唱。从灯歌的唱词可知,早期的灯歌群众性极强,看灯也是青年男女相会的一个机会。如利川灯歌《闹五更》所唱:
一更来呀,我出了闺呀门,
收拾打扮,我去看花灯。
打扮多齐整,青丝二面分,
好像仙女下凡尘。
又如利川灯歌中的《探妹歌》:
正月里探妹是新春,
我和小情妹去观灯,
观灯是假的呀,妹呀,
告诉你真情,我要去出门。
由于群众性强,许多民间歌谣也引进灯歌中,如利川有一首民歌叫《背时鸡公啄瓜花》:
姐在园中摘黄瓜,
郎在园处撒泥巴。
爹娘问是什么响,
背时鸡公啄瓜花。
利川灯歌则有《薅黄瓜》:
奴在园中薅黄瓜,
郎在高坡撒把沙。
情郎的冤家啊,
打落奴的黄瓜花。
两首歌皆利用“瓜”、“花”等隐喻,歌词相似度极高,结构几乎一模一样,可以清晰地看到山民歌对灯歌的影响。
利川灯歌中还有一首《鸦鹊嘴巴喳》,讲女子怀胎的尴尬:
鸦鹊嘴巴喳,鸦鹊叫来卡卡卡,
门前客来哒呀。
板凳四只脚啊,
情妹你请坐,
高板凳,坐不得,
短板凳,折不得。
怀胎十个月啊,眼看要落月。
走人户,去不得,
做活路,做不得。
看到要落月呀,
招乎失大格。
这首歌轻快、幽默,传唱广泛,并反哺山民歌,引发了山民歌中同类作品的创作,如利川建南、文斗等地皆有《十月怀胎歌》,从正月至十月,一个月一个月叙述怀胎的感受。
随着灯歌的影响日益增强,灯歌开始成为节日表演的重要内容,好的灯歌队伍会被邀请到地方政要、富豪家中进行指定表演,因此传承下来的灯歌中,有很多《拜年词》。在此背景下,灯歌的唱词趋于文雅,《薅黄瓜》和《鸦鹊嘴巴喳》一类的歌曲,有“郑风淫”的嫌疑,于是《十月怀胎歌》再次反哺利川灯歌,利川灯歌在保留瓜的隐喻的前提下,吸取正月至十月的铺陈方式,创作了出意义较为隐含的《种瓜调》,从一至十月,很细致地叙述瓜的种植、生长、收获过程。十月种瓜,又正好暗示“十月怀胎”的辛苦。
由于传宗接代的观念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解放前的大家族尤其重视,“瓜瓞绵绵”是中国过去大家族共同的理想。因此,《种瓜调》虽然趋于文雅,但由于瓜的生育意象得以保留,它在演唱时,就成为一首祝福主人“子孙兴旺”的歌曲。
三、从《种瓜调》到《龙船调》
《种瓜调》中还有副歌,歌词如下:
今哪银儿梭
明哪银儿梭
阳雀叫啊抱着恩哪哥
那个抱着恩哪哥
妹娃要过河啊
那个来推我嘛
我就来推你嘛
艄公你把舵扳罗
妹娃儿你坐稳船哪
喂呀左 喂呀左
我将妹娃儿推过河哟嗬喂
副歌以“阳雀叫啊抱着恩哪哥”起兴,明显有着男女爱情交流的意味;接着幺妹和艄公的一问一答,生动传情,令人顿生遐想。一般而论,主歌和副歌的关系,犹如对联的上下联。上下联最忌“合掌”,即上下联既要有关联,但表达的意义相差得越大越好。《种瓜调》在此体现出它的优秀特质:主歌种瓜,象征生育繁衍,副歌的富于爱情意味,两者之者有关联。而主歌表面以农事为主,副歌带有爱情意味;主歌采用铺陈手法,一板一眼,朴实无华;副歌则传情打俏,极其生动。主歌与副歌反差较大,因此,它们又没有“合掌”。
《龙船调》的整理改编者基本上保留了《种瓜调》的副歌,主歌歌词则从原来的十段,改成了“正月是新年,妹娃儿去拜年;三月是清明,妹娃儿去探亲”这两段。从音乐说,由于弱化了主歌,副歌生动活泼的特点得到强化;从歌词艺术上说,去掉一至十个月的铺陈,感情更加浓烈,迎合了现代的审美特征;去掉“瓜”这一历史悠久的性爱意象,虽然有些可惜,但由于这一意象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再明显,去年它反而使爱情主题更加明确。因此,可以说《龙船调》的整理改编者洞悉了《种瓜调》的玄机,取舍有法,是一个极为成功的整理改编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