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正刚 信息来源:团结网
作为边远山区的龙山县,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较快发展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应依托龙山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围绕“文化兴县”战略目标,大力实施文化品牌、艺术精品、文化体系等文化工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进程。
一、发展目标
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和现代高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形成具有龙山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县GDP的增长速度,培育2至3家文化龙头企业和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创新能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以上,全县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8%以上,文化产业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力争成为龙山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武陵山区文化产业建设示范区。
二、突出重点
文化旅游业。发挥里耶龙头作用,按照“三朝三城”格局,完善里耶考古遗址公园、里耶秦简博物馆建设,新建里耶大剧院、文物保护中心、园林广场、游客接待中心。建好景区参与性娱乐项目。建好八面山索道,燕子洞、大岩门、自生桥速降等项目;紧紧抓住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入选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机遇,围绕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遗)址以及红军故事、传说,构筑红色经典。“十二五”期间,投资1200多万元,打造茨岩塘红色旅游景区,塑造武陵山中“遵义城”红色旅游品牌,连线武陵山区红色景点,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把洗车河流域打造成为集旅游、休闲、娱乐、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土家生态文化旅游区。同时,大力建设文化旅游基础设施。
土家工艺品业。依托县域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土家族工艺品业,特别是土家族民间工艺美术业。依托土家织锦、紫砂陶、书画、竹雕、岩雕、藤编、草编、奇石、盆景等土家特色工艺,打造富有龙山特色和优势的工艺品业,培育土家族工艺美术品市场。
广电传媒业。切实推进“三网融合”、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开发以广告、收视费、电影票房、新媒体为主的产业源。恢复广播电台,实施“新闻日播制”、广播电视数字化系统改造、虚拟演播系统建设、媒资管理系统建设、城区有线电视多功能(NGB)网络建设、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及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农村无线数字电视传输、“村村通”、数字化多功能电影院建设等项目工程。
信息服务业。整合电信、移动、联通、邮政、电脑公司资源,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文化产业。建设一批文化信息资讯服务网站,改造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新华书店,重点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纪念馆、网上书店、网上会展。
土家文艺演出业。以县毕兹卡艺术团及民间表演团体为依托,整合艺术团体,深入挖掘土家演艺资源,创作土家族原生态文艺作品。新建里耶大剧院、捞车土家文化展演中心、民安大剧院和华塘文化城,打造全新的文艺表演平台。
土家特色食品业。以土家腊肉、霉豆腐、大蔸菜、百合、魔芋为主体,形成土家特色食品产业链,打造土家特色食品产业。
生态文化业。实施道路、河道绿化、溪河禁渔和特色农业工程,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业和观光农业。实施城镇绿色生态建设工程,推进城镇生态公园建设。
三、合理布局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集约经营、规模发展”的思路,加强全县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突出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一城一区四园”的文化产业格局。
建设民族文化城。充分利用龙山县在湘鄂渝边区人流、物流集散地的区位优势、文化资源优势和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龙凤先行区的政策优势,整合资源,在民安建设大剧院,在华塘新建文化城,使之成为武陵山区著名的土家族文化展示中心、文化旅游集散中心、民间工艺品交易中心、观光娱乐休闲中心。
建设土家织锦生产发展区。以丰富的土家织锦资源和织锦工艺传承人为依托,大力发展土家织锦产业,建设以苗儿滩为中心的土家织锦生产基地。抓好土家织锦新产品的开发、设计,提升织锦产品质量。加大宣传和营销渠道,走土家织锦集团化和规模化经营之路。
建设四大文化产业园。建立集观赏、展示、休闲和文化产品销售为一体的里耶古城遗址园,新建捞车土家文化展演中心,形成集传承保护、展示展演、开发利用为一体的土家文化生态园,新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形成集文物保护、革命纪念为一体的茨岩塘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色精神瞻仰园,以八面山、乌龙山大峡谷、洛塔石林、太平山、比溪红石林、酉水等自然生态链为重点,建立集旅游观光、探险、体验于一体的乌龙山自然生态观光园。
四、具体措施
认真落实各项文化经济政策,把发展文化产业摆上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领导和指导协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县里出台相关的配套办法或细则,把责任分解到相关部门,纳入绩效考核范围,以督促落实。
鼓励文化产业单位依法组建各类文化行业协会,鼓励文化企业联营、连锁、连线。加强行业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单位守法经营,公平竞争,维护文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全面提高文化产业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
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执法监督机制,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对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实行规范的审批制度和许可证制度。加强对各类出版物、广播电影电视节目和演出、娱乐服务场所等文化产业机构的监督管理,确保文化导向正确,引导文化市场朝规范、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县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同时,通过财政注资引导,吸引金融机构和企业认购股权,多渠道,分步筹集文化产业发展投资资金,由专门机构管理,通过市场化运作,研究确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加大税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落实土地扶持政策,符合国家规定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以划拨方式,按人均不少于0.5平方米的要求划拨供给。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龙山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
加快企业化改制步伐,改制后继续以经营发展文化产业为主。加快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实行全员合同聘用制,运用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引进优秀人才,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因岗选人的灵活机制。统筹旅游、文化、体育、民族、科技、建设、林业、园林、环保等行业资源,推动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共同发展。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文化产业建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文化和旅游的高度融合。
鼓励文化产业单位与名牌高校或研究单位联合或挂钩,有计划地选派素质好、有潜力的文化产业人才到大型文化集团挂职,到高等学府学习深造,培养一批熟业务、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强化在职教育和在岗培训,努力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确立知识、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对有突出贡献的文艺创作、文化创意、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予以重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