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土家族文化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土家学林 》 产业开发
试论土家族的本土化餐具设计
                          作者:文艺  信息来源:论文写作网


     一、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化生产方式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飞跃,文化交流突破了国家、民族、地区的自然阻隔,有了更多互动与碰撞,带来了民族文化在更宽广背景下创新或者获得新的生存与发展机遇。

  1.本土化的内涵本土化概念是与国际化、全球化概念紧密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也就是说没有全球化一体化,也就没有本土化。关于本土化的概念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

  笔者理解的“本土化”重在“化”这样一个过程。可以是异质文化在被吸收、认同,进而转化为当地(本民族)的文化组成部分,是一种互动的民族时代文化的物化过程。也有学者认为“本土化设计是把本土民族文化、艺术设计和现代科学技术、现代人的心理需求相互结合、相互应用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2.设计本土化的必要全球时代的来临,给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文化带来了共同发展的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我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所带来的物质生产、消费领域的标准化,向文化艺术领域渗透,可能形成当代人审美取向的时尚化、趋同化,甚至单一化,从而淡漠了民族艺术个性化美学的体会和认识;其次,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强势文化”不断的拥有更多的“市场”与受众,对民族艺术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由此可以看出,全球时代的到来对于我们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在全球文化的潮流中崭露头角就有可能被淹没于全球资本主义“强势文化”的大背景之中。

  在这样的局势之下,我们必须要关注与保护本土文化。这里所提及的“保护”并不是指一味维护传统的民族文化,固步自封。是要站在全球语境下,以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综合理念对待本土文化,让本土特色的文化艺术与全球化的创新形式和谐共生。这才是各民族本土文化在全球时代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二、土家族概况

    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植根甚古的民族,而又是一个年轻的民族,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在建国之初,土家族并没有被当作是一个单一的民族出现在我国纷繁的民族群体中。

  1950年,被称为“土家第一人”当时年轻的土家姑娘田心桃,以苗族代表的身份,参加中南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上北京。并提出了“承认土家是单一民族”的要求。国务院于1957年初正式确认和批准土家族为我国单一民族。

  土家人自称“毕兹卡”,土家族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四省。地处我国云贵高原的东部延伸地带,平均海拔高度在1000米左右,海泼在米800以上的地方占全境约70%,境内境外峰岭重叠,岗峦密布。群峰矗峙,沟谷深切,悬崖峭壁,个个峥嵘,形成整个土家族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土家族地区河流众多,与长江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水系之间有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盆地或台地,其土地肥沃是土家人赖以生存的良好环境。据笔者推测,宋代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绘的武陵人的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很有可能就是当时土家人的真实写照。

  在这片土地上,土家人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许多激动人心的灿烂文明,其中包括享誉海外的土家织锦、独具特色的土家吊脚楼、原始粗犷,滑稽有趣茅古斯舞等等。

  这些都是土家文明的标志性产物,但饮食文化也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餐具作为饮食文化的一种物化产物却表现出极其虚弱的民族特征。

  三、土家族餐具分析

    湘西北土家族家庭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餐具。

  从材质上来看,可以分为陶器、瓷器、铁器、竹器、塑料;从器物类型来看,有碗、盘、锅、钵、杯、炉、筷;从色彩上来看,有白、橙黄、褐、黄几种颜色;从纹饰上来看,除瓷器外几乎都为素面,瓷器上的花纹多以仿生的植物纹样为主,也有文字的出现。

  以上餐具中,陶土制成的炉与钵可以说是比较具有土家特色的餐具,但是从其他陶瓷用具上我们看不到丝毫具有土家特色的元素,完全与汉族家庭餐桌上的物件没有区别,就连稍有特色的炉和钵都有了新的铁质火锅支架和铁锅作为替代品出现在了餐桌纸上。由此可以看出,土家传统饮食文化中的物化寄托已经渐渐消退,存在着消匿的危机。

  正是由于土家族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与汉族的紧密联系,在土家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汉族文化的影响,以至于土家族的日常器具也越来越接近汉族,甚至已经很少用到传统的器具,所以我们只能从考古文化中探寻土家餐具的特色。

  1.土家历代餐具的器形分类通过对土家地区不同时代陶瓷器具的框架的梳理,我们可以整理出历代以来土家族主要使用的餐具类别。其中包括:

  罐、钵、盆、豆、杯、瓮、鼎、碗、盘、壶、釜、鬲、盂、缸、支座、器盖、碟、器座、簋、尊、甑、匜、匕、敦、勺、柱形器、瓶、锅、镭、高圈足器、盉、鬶、觚、罍、甗、盒、熏炉、井、灶。

  以上排列的次序是按器具在墓葬遗址中所被挖掘的次数由多到少而来的,说明罐、钵、盆、豆、杯、瓮、鼎、碗、盘是土家人民在历史饮食生活中所使用次数最多的器具。其中罐式历代出土次数最多的器具。

  2.土家历代餐具设计中的形态特色从原始时期饮食器具伴随火的使用而产生演变至今,它们的形态特征上有着许多的演进。原始文化时期的餐具大多由手工制作而成,从最初的城背溪陶器制作的“泥片贴接法”、大溪文化遗址中陶器制作的“泥条盘筑法”到屈家岭遗址中开始出现的“轮制技术”的创新,使得这一时段中的陶器从粗糙、笨拙逐渐向矮胖、精细发展。石家河遗址中土家先民的“轮转技术”较之以前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一墓葬出土的陶器在矮胖精细的基础之上造型变得更加圆润。从图2所描绘的是陶罐从原始社会直到汉代的一个进化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以罐作为代表的陶器的形态发展演变特点。从器具的轮廓线的演变来看,罐的轮廓是从生硬呆板渐渐变得柔和有曲度,再由微弱的曲度变得有一定的节奏韵律,最后发展成为挺拔饱满的优美线条。

  从整个陶罐的演变过程来看,其主要变化在于罐口的卷边与颈部大小。罐口的卷边从一开始没有下卷细节到下卷越来越多最后融入到罐口的微妙设计中;陶罐颈部设计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由促变细的一个过程。这种细节的不断改进推动了器具整体上各局部要素的比例与尺度的合理化进程。

  唐宋时期,是陶器逐步隐退瓷器登上日常生活舞台的转折时期。由于制作工艺的发展,以及这一时期土家地区与汉族的交往较之以往跟为频繁与密切,难以辨别出土的器物是不是真正具有土家的民族特色。

  3.土家历史餐具设计中的色彩特色土家出土陶瓷餐具的色彩特色可以从以下一个方面来总结:

  3.1陶器本身的色彩陶器本身的色彩有:红褐色、灰色,褐色、黑色、红色、黑色、橙黄色、橙红色、黄褐色、黄色、灰褐色、灰黑色等,主要以暖色调的大地色系为主。瓷器本身的色彩有:

  灰白色、影青色、黑色、白色、青色等,色调偏冷色彩高雅。

  3.2陶衣或釉色陶衣的色彩相对比较单一有:内黑外红、鲜红或深红色;瓷器上的釉色有:黄釉、绿色釉瓷、黑釉瓷、深酱色釉、青色釉等。

  3.3器物表面的彩绘纹饰色彩红地黑彩;红褐彩绘、黑彩纹饰;以朱色为普遍;朱、黄两色套用或者以朱、黄、白三色兼施;红、黄、黑三种。

   4.土家历代餐具设计中的材质特点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对器具本身的质料组成成分、器物上的纹饰的肌理质感特征的分析寻求其材质特点。

  首先,在土家陶瓷餐具的资料组成方面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材质,如:泥质陶、夹砂陶、夹碳陶以及瓷器。其中夹碳陶的“碳”中又包含里草木灰、木炭、稻谷壳、骨末、蚌壳末等材质的杂糅。

  其次,从纹饰上来看土家族餐具的演化过程中最为精彩的可能就要数纹饰了。回顾历代以来所出现在饮食器上的纹饰,有:

  绳纹、刻划纹、锥刺纹、蓖点纹、蓖划纹、斜网格纹、附加堆纹、镂孔、戳印纹、弦纹、瓦棱纹、蓝纹、凹弦纹、凸弦纹、盲孔、竖线纹、短竖条纹、斜线纹、贝纹、连珠纹、泥饼纹、蕉叶纹、圆圈纹、指甲纹、卷边纹、米粒纹、桔皮纹、网状暗纹、放射状暗纹、回形纹、锯齿形暗纹、三角纹、鱼鳞状、山字形纹、云雷纹、涡纹、蟠虺纹、索状纹、镂孔纹、交错绳纹,还有平行条纹、叶纹、叶脉纹、藤蔓形组合纹饰、文字符号和兽面图案装饰、浅浮雕式的三条鱼纹和藻类,四条鱼纹和藻类的装饰、“米”字纹、“潭” 字纹、“钱”纹、“太阳”纹等、莲花连珠纹。
  
    彩绘花纹图案:绳索纹、横人字纹、曲线网状纹、波浪纹、菱形格子纹、点状纹、涡纹、带状纹、曲折纹、碎点纹、菱形纹、卷云纹、菱形雷纹、勾连纹等、宽带纹、勾云纹。
  
    四、土家族本土化餐具设计的创新之道

    土家族历代陶瓷饮食器具是土家人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土家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陶瓷餐具与人们的生活相互影响、相互适应,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它的造型、功能、纹饰等传统文化的符号形式体现了最直观的土家族民族审美特色。而这些传承多年的文化基因在现今的土家人使用的餐具中却荡然无存,我们需要警醒、需要反思。

  我们可以通过对土家历代器具中餐具的造型、色彩、纹饰的总结寻找出独具本土特色的要素,加以现代化加工手段以及新形势下人们的审美及应用需求解构重组,将土家源远流长的饮食文明融入现代的餐具设计之中,再次端上土家家庭的餐桌,与土家保留至今的原生态饮食文化相映成辉。

  从而,打破民族文化的区域限制,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走出土家,走向世界!

相关文章
·鄂西土家族的饮食
·土家族的饮食习俗
·鄂西土家族的饮食文化

版权与免责声明 | 进入论坛

 
图说分享
· 成臻铭
· 对铜仁冲出“经济洼地”的路径选择思考
· “官帽”背后的故事
· 试论土家文化传承与推广进校园探索
· 试论铜仁建府六百年的得失及未来之定位
· 酉阳土家摆手舞初探
· 永顺县朗溪乡王木村打洞溪发展现状的调查报
· 对贫困地区乡镇规划工作的调查思考

远山的呼唤

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

八宝铜铃舞

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
· 自然环境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  
· 论长阳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构成  
· 试论恩施自治州的文化生态保护  
· 土家族 “过赶年”辩析  
· 武侠湘西是宣传湘西文化旅游的另一张名片  
· 命根子泥土  
· 鄂西土家族还愿仪式解读  
· 彭家寨乡土建筑的生态特征对未来建筑发展...  
   土家族文学“灵物母题”的叙事解读
   武陵山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生物农业多样性
   协作互动推进武陵区域一体化发展
   对构建中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思考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探索民族地区跨区发展
   阿蓬江畔的村庄
   论湘西州旅游扶贫研究
   长阳民间吉祥图简释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申请链接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大事记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2号楼6单元601室 
技术支持:北京比兹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QQ:649158369    邮箱:tujiazu@vip.sina.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鄂ICP备08100481-1号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130153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