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土家族文化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土家学林 》 产业开发
区域协作促进武陵山区旅游大发展
作者:唐拥军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地处渝鄂湘黔四省市交界处的武陵山地区,包括湖南怀化、湘西州、张家界市,贵州铜仁地区,湖北恩施州,重庆黔江区、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彭水县、武隆县等四省市。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各地地域相邻,山水相连,自然条件相近,人缘相亲,经济相融,文化相通,经济和市场的互补性很强,旅游资源尤为丰富,民俗风情尤为浓郁,文化底蕴尤为厚重,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产业发展,是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

    一、旅游产业是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一体化建设战略性先导产业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符合武陵山经济协作发展布局,符合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发展实际,有利于把旅游业培育和打造成为武陵山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有利于培育武陵山区经济发展重要的增长极。发展旅游产业,推进武陵山区大发展适逢其时,势在必行。

    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推动武陵山区旅游资源产品化、品牌化,实现由旅游资源富集区向旅游产业集聚区的转变。
武陵山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目前武陵山区已经建立各类保护地150多处,包括60多处风景名胜区、20多处4A国家级旅游景区、50多个自然保护区、20多个森林公园和2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既有锦绣奇丽的自然风光,又有浓郁独特民俗风情、厚重悠远的历史文化;既有世界自然、人文遗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有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旅游项目。旅游资源品类高,组合好,张家界自然风光、武隆喀斯特地质风貌、怀化“三古”旅游、铜仁梵净山、恩施奥陶纪石林,特色鲜明,主题突出,世所罕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产品建设为突破口,以旅游六大要素发展为引擎,全面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必将迅速推进武陵山区旅游资源的产品化建设进程,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打造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历史机遇,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明确要将旅游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国旅游业迎来了发展黄金时期。在推进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一体化建设中,积极开发建设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旅游产业联动效益,必将迅速推动武陵山区现代服务业和三产业的发展。

    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提高武陵山区对外开发水品,集聚人气、财气,迅速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武陵山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边区,是我国跨省交界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全国十八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经济发展较为落后。旅游产业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良好的旅游环境就是良好的开放环境。旅游业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对外开放中具有先导性,超前性。当前,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强化开放意识的培养,营造开放氛围,就可以向世界展示武陵山区独特的旅游优势和特色,集聚人气,就可以广泛吸引各地客商来武陵山区投资兴业,集聚财气,就可以拉动武陵山区交通、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武陵山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优先发展旅游产业,必然成为武陵山区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加快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加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武陵山区各地旅游产业有了长足发展。资源开发初具规模,旅游产品基本成型,产业形象日趋明显,但旅游产业结构还处于不完整、不对称的初级产业化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效益不理想。

    一是尚未建立起区域旅游合作机制。
随着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战略的逐步实施和推进,武陵山区旅游区域合作也在逐步启动之中。但从目前来看,由于没有能够统一协调和共同运作的组织机构和联合协作机制,再加上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度强,致使武陵山区区域旅游协作还没有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在整合资源、联合开发、打造品牌、实现共赢上,尚未取得实际的效果。

    二是还未形成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
区域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有高品质的旅游精品景区、有广大游客青睐的旅游品牌。事实证明:一个地区没有叫得响、真正受民众欢迎的旅游品牌,不可能壮大旅游经济。从武陵山区现状来看,除个别市外,武陵山区大都数地区旅游精品景区十分匮乏,旅游品牌效应没有有效形成。在这方面,云南采取旅游精品联盟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2008年,昆明石林、大理崇圣寺三塔和丽江玉龙雪山三大云南旅游代表景区在石林召开会议,成立了云南省精品旅游线景区联盟,并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2009年初,楚雄世界恐龙谷加入联盟。通过旅游品牌景区一系列的合作共赢行动,云南旅游市场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景区在市场中的竞争态势出现了根本逆转。2009年,在金融海啸和甲流爆发的宏观环境下,国内众多景区遭遇市场困难,业绩下滑严重的情况下,而云南旅游的四大代表景区——昆明石林、楚雄世界恐龙谷、大理崇圣寺三塔和丽江玉龙雪山通过建立品牌联盟,开展联合营销和集群传播,一举扭转市场被动局面,全年客流量大幅增长。加快武陵山区域旅游大发展也可以通过各地旅游品牌景区的合作,打造出武陵山区旅游自己的品牌,最终形成区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保增长、扩内需、转方式、调结构”成为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目前,武陵山区旅游业总体上还停留在“门票”经济时代,旅游景点零散,不成规模,旅游配套设施单一、旅游要素不全。旅游业效益主要体现在住宿餐饮业,产业关联不紧,产业链过短,旅游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整个旅游产业在各地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比例不是很高。旅游业目前还处于低端发展阶段,旅游业发展方式亟待转型升级。

    当今世界旅游业迅猛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就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球GDP的10%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球就业总数的8%以上。现在已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旅游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国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大量增加,旅游消费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西班牙、法国之后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全国许多地方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提出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强省”的目标。我国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期。

    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力推产业转型升级必然是实现武陵山区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中重中之重就是要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树立大旅游的发展理念,整合全部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步伐,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武陵山区综合性的大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消费增长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发展新格局,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推动武陵山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要全面整合旅游资源,建设旅游大项目,形成转型升级核心竞争力。
整合旅游资源,促进优势互补,推动强强联合,促进优势资源向产业链核心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集聚,促进旅游产业向高端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已成为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互补性机枪,完全可以打造成一个理想的黄金旅游经济协作区。我们可以借鉴江浙诗画江南大旅游区、四川大九寨沟旅游区旅游资源的先进经验,从武陵山区实际出发,制订统一的武陵山区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在旅游线路、关键景点、品牌打造等方面加强整合,互相提携,共同发展。同时,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旅游大项目的开发建设。要大力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突出重点,找准卖点,彰显亮点,创新策划,确定一批区域旅游景区建设大项目、一批旅游基础配套大项目、一批旅游要素开发建设大项目,积极做好项目的包装、策划、可研,全力争取进入国家政策支持的笼子。通过大项目争取国家各级各部门资金支持,通过大项目积极进行旅游战略投资招商,通过大项目迅速推进区域性旅游精品景区的建设,完成区域旅游配套功能,形成区域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要着力推进产业融合,促进旅游要素发展,形成转型升级核心支撑力。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文件两个最大的亮点:一是对旅游做了非常高的定位,即把旅游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个定位可以说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从业从没有过的定位。第二个亮点就是提出了产业融合的概念,真正地提出了大旅游的概念,超越了我们原来的旅游景区、景点,借助旅游产业平台,把各个产业融合进来。武陵山区具有十分浓郁的侗、苗、土家等民俗文化,具有十分优越的生态资源,具有十分秀美的自然风光、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十分丰富的物资特产。加快武陵山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就必须紧紧围绕着力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农业、林业、体育、商贸、水利等产业融合发展,要建设一批策划打造特色鲜明、构思新颖、制作大气的精品主题文艺展演节目、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示范区(点)、开发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及旅游商品集散中心,大力鼓励生态旅游、森林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不断推进武陵山区旅游六大要素发展,形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支撑力。

    第三,要有效开展旅游联合促销,加强区域合作,形成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推进武陵山区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形成统一的旅游主题形象。作为武陵山区旅游板块,各地旅游资源有不少结合点,文化上也是一脉相承的,完全可以借鉴江浙统一打“江南”这一文化形象品牌的做法,围绕“武陵”这个概念,把张家界的自然山水游,黔江、湘西、彭水的民俗风情游,恩施、石柱、酉阳的生态康体游,铜仁的佛教文化游,武隆的地质旅游,怀化的古城古镇古村旅游,打包捆绑,统一策划出富有区域特色的主题形象,如“神秘大武陵,世外桃花源”、“”强化武陵山区旅游的整体概念,按照“政府主导、联合推介”旅游整体形象和企业主体“捆绑营销”旅游产品德原则,加强组织协调,整体配合联动,拓宽营销渠道,建立旅游企业跟进营销机制,有效促进武陵山区域旅游的营销联合。同时,以统一主题形象,联合营销为突破口,本着“加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积极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建立武陵山区旅游协调会议制度和旅游局长联席会议制度,设立固定的工作机构,共同设计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共同制定旅游联合营销计划,共同创建区域无障碍旅游区,共同建立旅游项目库,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共同建立旅游信息互相平台和旅游投诉、事故处理机制。通过区域联合、城市互动、客源互送、联合营销,形成武陵山区旅游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不断推进武陵山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三、怀化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中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

    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旅游开发建设中,怀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怀化来讲,怀化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发挥两个优势,建设一个目的地、一个中心”。

    要充分发挥怀化旅游资源特色优势,努力把怀化打造成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怀化生态良好,自然风光秀丽,森林覆盖率达67.95%,雪峰山、五溪水、万佛山、鹰嘴界、借母溪等山水奇怪,如诗如画,是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域之一。怀化古韵盎然,民俗风情独特。这里保存真中国最完整、规模最庞大、形态最丰富、组合最完美的古城、古镇、古村群落,已超越徽州而居全国第一。以洪江古商城、黔阳古城、龙溪古镇、荆坪古村、高椅古民居、芋头侗寨为代表的30多处集中连片的古城、古镇、古村群落,犹如镶嵌在五溪大地上的颗颗明珠,深刻诠释着古韵怀化的无穷魅力,怀化“古建筑博物馆”也由此而得名。怀化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有5个民族自治县,两个民族人口过半县,21个民族自治乡,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保留着完成的原生态民俗文化资源。侗族的古楼、风雨桥、吊脚楼、拦门酒、合拢宴,独具民族韵味。盘瓠文化、夜郎文化、巫傩文化古朴神秘;辰河高腔、目连戏、苗族歌舞、傩戏别具魅力,并分别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依托怀化丰富的旅游资源,发挥好怀化旅游资源优势和特色,提升和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形成五溪风情、古韵怀化旅游目的地。总的想法是:按照“五溪风情,古韵怀化”的形象定位,突出开发中部,带动南北两翼。中部以开发洪江古商城、黔阳古城、芷江受降坊为重点,南部以侗苗民俗文化旅游为核心,北部注重开发历史文化旅游,把怀化建设成武陵山经济协作去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国际旅游的新看点、国内旅游的新热点。目前,怀化已有国家级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10个,2A级景区6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21个。我们打算再用3-5年时间,着力打造2-3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3-5个省内重要旅游品牌。

    要充分发挥怀化交通枢纽功能优势,努力将怀化打造成武陵山经济协作区重要的旅游集散中心。
怀化区位条件独特,交通优势明显。这里自古就有"滇黔门户、全楚咽喉"之称,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经济合作交流的战略要地和东中部地区通往大西南的“桥头堡”。湘黔、焦柳、渝怀三条铁路交汇于市区,怀化货运站是全国重要的编组站之一,沪昆高速铁路、渝怀复线、怀邵衡三条铁路正在筹建之中,铁路枢纽地位日益突出;209、320、319三条车道纵横境内,沪昆、杭瑞高速公路怀化段已建成通车,包茂高速公路怀化段已开工建设,娄怀高速公路即将动工;市内的芷江机场已开通至北京、广州和长沙的航线,并将致力打造成为湖南省第二大民用航空港;以沅江为主体的水运体系通江达海,形成了集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福(州)成(都)和呼(和浩特)北(海)两条国家级通讯光缆在市区交汇。怀化旅游配套接待设施齐全,市政功能完善,生活服务业发达。市区现有五星级酒店1家,三星级以上30多家,大型商场10多家,高档写字楼多处。另有4家综合性医院和分布在全市的各类休闲娱乐设施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优越的区位,发达的交通,便捷的通讯,日益完善的配套设施,使怀化正扮演着承东启西的独特角色,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和通讯枢纽。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怀化必须发挥好区位和交通优势,把怀化建设成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游客的中转地和集散中心
。(作者系怀化市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相关文章
·用巴盐古道民俗丰富武陵山区旅游内涵
·关于加快武陵山区经济协作区旅游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论武陵生态文化圈旅游中的回归自然与对接现代
·构建中国武陵山文化旅游发展协作区之研究
·试论武陵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关于加强武陵地区旅游产业协作实现多边共赢的思考

版权与免责声明 | 进入论坛

 
图说分享
· 成臻铭
· 对铜仁冲出“经济洼地”的路径选择思考
· “官帽”背后的故事
· 试论土家文化传承与推广进校园探索
· 试论铜仁建府六百年的得失及未来之定位
· 酉阳土家摆手舞初探
· 永顺县朗溪乡王木村打洞溪发展现状的调查报
· 对贫困地区乡镇规划工作的调查思考

远山的呼唤

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

八宝铜铃舞

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
· 自然环境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  
· 论长阳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构成  
· 试论恩施自治州的文化生态保护  
· 土家族 “过赶年”辩析  
· 武侠湘西是宣传湘西文化旅游的另一张名片  
· 命根子泥土  
· 鄂西土家族还愿仪式解读  
· 彭家寨乡土建筑的生态特征对未来建筑发展...  
   土家族文学“灵物母题”的叙事解读
   武陵山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生物农业多样性
   协作互动推进武陵区域一体化发展
   对构建中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思考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探索民族地区跨区发展
   阿蓬江畔的村庄
   论湘西州旅游扶贫研究
   长阳民间吉祥图简释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申请链接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大事记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2号楼6单元601室 
技术支持:北京比兹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QQ:649158369    邮箱:tujiazu@vip.sina.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鄂ICP备08100481-1号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130153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