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土家族文化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土家学林 》 田野调查
巴东县水布垭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状
                         作者:饶自爱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一、巴东县水布垭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状 

    水布垭镇围龙坝村10个组.314户,1023口人,有土家族、苗族等, 其中土家族为主体民族, 占全村总人口的87%;村寨内居有土家、苗家、汉家等民族。房屋建筑多为少数民族特色建筑。村境内有居住已13代人、15户、52口人的邓氏四井口天井瓦房, 因年久失修频临垮掉; 有17栋300--500年的青瓦房和柄墙屋已垮掉三分之二; 有些体现土家族建筑艺术和风格的 “如黄金堂”、“土王庙” 等名胜古迹已不复存在;原 “杆栏式”的民居已消失饴尽。

    围龙坝这个少数民族特色村, 尽管村寨内植被茂密, 水土流失少, 山水风景优美, 名胜古迹众多, 只因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及时的恢复, 加之鄂西南第一个国家级水电工程建在水布垭, 导致部分民居被拆迁, 新建民房已失去民族村寨的特色,整个民族村寨少数民族的特色在急剧消失。

    二、保护、恢复的情况

    围龙坝村是我镇少数民族特色很浓的村寨。其产业结构、民居样式、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特点。民族村寨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 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宝贵资源。但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该村破坏少数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态环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因此,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工作刻不容缓。

    大力推进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工作, 及时修复特色村寨的名胜古迹, 让围龙坝这个少数民族村寨成为镶嵌在少数民族地区熠熠生辉的宝石,已成为我们党委政府的一大执政理念。2011年春, 我们选择该村作为重点示范村, 先予保护和恢复。

    该村近靠世界高坝, 前傍清江, 后靠“香火岩”, 古老的巴人古城“石爬子” 、神奇的巴人发祥地武落钟离山、巴人先祖留下的“避难石室” 、百性求天求雨的 “雨神庙” 、村民信佛教常去的 “观音堂” ….. 其名胜古迹和山水风景随处可见!

    该村地质属岩溶结构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海拔落差大,地势平坦而开阔, 东、南、西三面是祟山峻岭, 北傍清江, 有 “小盆地” 之美称! 气温高, 气候炎热, 光照充足! 我们以特色民居改造为突破口, 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切入点, 尊重历史, 尊重民族建筑风格, 尊重村民意愿, 坚持高起点规划, 高水平设计, 高标准建设, 高质量管理。

    柄墙上的青龙是土家人敬奉的祥龙,香火台上的白虎头是巴人先祖的图腾,房檐四角下的钩和飞山上的鳌, 门前的户对和外挂锁、古色古香的木花格窗是体现土家人建筑文化的标志, 让现代人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为保护和恢复好民族特色村寨的民居, 政府专题为特色民居村围龙坝行文, 把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和开发利用工作结合起来, 以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改善民居环境、优化生产条件、提高幸福指数为目标, 以老百姓满不满意为衡量工作标准, 达到优秀的民族文化既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又能让老百姓从中受益, 营造自我传承、自然保护的良好氛围,真正让围龙坝这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保护中开发, 在修复中传承, 在开发中保护, 在开发中利用,不断提升和丰富少数特色村寨的民族元素和文化内涵。用弘扬民族文化的要求突出特色; 用典型示范的思维逐步推开; 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提升质量; 用优势效应推进集中连片, 通过2至3年的努力, 把围龙坝村真正修复成民族特色很浓的少数民族村寨。计划每年对该杠实施100户的特色民居建设。

    政府在没有模式照办、没有雄厚资金投入、没有现成的专业技术人员可用的情况下, 举全镇之力, 整合资源, 配套服务, 探索出一条民族村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镇政府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 挤出办公经费20万元用于特色村寨保护、修复的启动资金; 信用社放宽贷款限额, 降低贷款门槛, 为围龙坝特色村寨贷款50万元; 启动 “一事一议” 程序, 争取财政补贴3万元; 村镇办、扶贫办、城建中心、土管、林业等部门倾力为保护和修复围龙坝特色民族村寨服务。镇村镇办更是首当其冲, 多次走访特色村寨,了解建筑工艺, 拍下建筑标本, 为原味制作青龙的模样, 村镇办请工人搭架从10多米高的柄墙山字垛上悬空取样, 像护宝贝一般包裹后送宜昌烧制。还先后几次请师进寨培训木漆加工、瓦工、仿古景观艺术品加工技术人员50多个, 结合围龙坝村的建筑工艺, 就地取材, 因户设计, 突出民族特色。仅一年时间,已对该村6个组120多户的民居进行了改造、修复, 将1.5公里通往围龙坝民族特色村寨的道路进行硬化; 将300多亩茶园改造成民族产业观光园, 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持了整旧如旧的建筑风格主体不变、建筑项目起点高、民族特色鲜明的特征。

    三、改造和恢复后的效果

   古朴纯美的围龙坝山寨, 别具特色的土家民居, 已展示出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风情。

    民族村寨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延续的灵魂和血脉。推进民族村寨建设, 不反对传承民族优秀村寨文化遗产、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联结民族感情纽带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家族村民谭文顺感慨地说: “政府这件事办得真好! 我家的瓦房年久失修, 这次特色村寨民居改造, 等于给房洗了一次脸, 变得美多了。内外一粉刷, 等于给旧房打道箍, 牢固多了。尤其是吊顶一搞等于给旧瓦房上把保险锁, 安全多了。青龙白虎一上屋, 家里显得气派多了。”

    特色村寨的民居一改成特色, 不仅成为亮点、看点还成为卖点! 中外游人在领略世界高坝风采、见证巴人遗迹后, 对围龙坝村一户一景、一院一景、院景相依特色民居风情赞叹不已。 今年前三个月, 围龙坝这个民族特色村寨接待中外游客1700多人次, 收入12万多元。

    四、不足和建议

    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筑物的改造、村道的修建、发展民族特色产业、加强民族村寨文化建设等方面, 我们还做的很不够, 尤其是在保护和恢复中最大限度地保持传统民族特色风貌更需努力。具体体现在:

    1、 特色村寨建设受经济发展商品化的影响,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村民在农村发展过整中对特色村寨的破坏时有发生;
    2、 政府部门工作职能倾向于发展、保护力度不够;
    3、 村民思想意识需要转变, 需要克服 “小农意识” 和传统思维。
    4、 建议上级民族宗教部门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和恢复的指导力度和支持力度! (作者单位巴东县水布垭镇人民政府)
 

相关文章
·一路向北·深圳公司为土家族巴东杨柳池小学募捐
·《千禧民历》赋
·李连绪 传承土家民俗礼仪的村嫂
·试论湖北巴东神龙溪纤夫文化旅游
·巴东县水布垭镇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见成效
·武陵土家族赋
·中国土家族文化传承院在巴东县野三关镇揭牌
·湖北新闻网 巴东县水布垭镇原味展示土家民俗礼仪
·土家族大学生田强入选全国“十大美德人物 ”
·湖北巴东加强全国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示范县工作

版权与免责声明 | 进入论坛

 
图说分享
· 成臻铭
· 对铜仁冲出“经济洼地”的路径选择思考
· “官帽”背后的故事
· 试论土家文化传承与推广进校园探索
· 试论铜仁建府六百年的得失及未来之定位
· 酉阳土家摆手舞初探
· 永顺县朗溪乡王木村打洞溪发展现状的调查报
· 对贫困地区乡镇规划工作的调查思考

远山的呼唤

中国土家族经济文化研究协

八宝铜铃舞

梵净山佛教文化旅游
· 自然环境对土家族文化的影响  
· 论长阳土家族跳丧舞的文化构成  
· 试论恩施自治州的文化生态保护  
· 土家族 “过赶年”辩析  
· 武侠湘西是宣传湘西文化旅游的另一张名片  
· 命根子泥土  
· 鄂西土家族还愿仪式解读  
· 彭家寨乡土建筑的生态特征对未来建筑发展...  
   土家族文学“灵物母题”的叙事解读
   武陵山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生物农业多样性
   协作互动推进武陵区域一体化发展
   对构建中国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思考
   武陵山经济协作区探索民族地区跨区发展
   阿蓬江畔的村庄
   论湘西州旅游扶贫研究
   长阳民间吉祥图简释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申请链接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大事记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2号楼6单元601室 
技术支持:北京比兹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QQ:649158369    邮箱:tujiazu@vip.sina.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鄂ICP备08100481-1号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130153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