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湖南原生态歌舞在青歌赛舞台大放光芒 |
|
——湖北省连夺两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冠军有感
作者:陈廷亮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两年前的第十三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湖北省选送的“土苗兄妹组合”一举夺得原生态唱法冠军,两年后的第十四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湖北省选送的土家族“撒叶儿嗬”组合又一次蝉联原生态唱法冠军,由一个省份连续两届在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夺冠,这在青歌赛的历史上极为罕见。此外,在近三届全国青歌赛中,湖北省选送的土家族“毕兹卡”组合、土家族“西兰卡普”组合等也都获得了好成绩。可以说湖北省这几年在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是打足了土家牌,也打响了土家牌。
实际上,在第八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湖北省选送的李琼就曾以一首《三峡,我的家乡》获得了特等奖,随后她演唱的《山路十八弯》更是红遍大江南北。如果说很多人是从李琼演唱的《山路十八弯》中的“十八弯弯出了土家人的金银寨,九连环连出了土家人的珠宝滩”“排对排排出了土家人的苦和甜,串对串串出了土家人的悲与欢”的歌词中知道了土家这个民族的,那么如今更多的人通过湖北文化艺术界推出的“土苗兄妹组合”、“毕兹卡组合”、“西兰卡普组合”、“撒叶儿嗬组合”对土家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有了更深层次得了解。
我作为一个土家人,为此感到高兴,也感谢湖北的文化艺术界的朋友们把我们土家族的民间艺术推向了全国乃至全世界,但作为一个“流浪”在湖北的湘西土家人,近几年却没有见到湖南参加全国青歌赛的影子,偶尔见到一两支队伍参赛也是“一触即溃”,更谈不上见到那天籁之音的民族原生态唱法了。因此每每又总感觉到五味杂陈,如刺哽喉,不吐不快。
作为一个研究土家族文化艺术的湘西土家人,时常也扪心自问:湖南作为一个拥有土家、苗、瑶、侗、回、维吾尔等50余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700万的多民族省份,难道就找不出一首原生态的歌曲、就不能组织一支原生态唱法的组合?当然不是的。
如果翻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湖南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仅民间音乐就有“桑植民歌”、“靖州苗族歌”、“澧水船工号子”、“土家族打溜子”、“茶山号子”、“新化山歌”、“酉水船工号子”、“苗族民歌”、“土家族咚咚喹”、“侗族芦笙”等就达10项之多。如果走进湖南的土家苗寨、侗乡瑶山,就可以随处听见那穿越山谷、高亢嘹亮的苗族飞歌、侗族大歌、船工号子;还有那散发着山间田野清香的山歌小调……。可以说湖南少数民族地区到处是歌的海洋、舞的故乡。
可令人遗憾的是自从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设置原生态唱法以来,除了湘西苗族姑娘龙仙娥在第十二届青歌赛中“单枪匹马”杀入决赛以外,再没有看见湖南省选送的歌手进入决赛的影子了。为何湘鄂两省的反差就如此巨大呢?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
第一,湖南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有着丰富的原生态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但却始终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政府部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当成了“政绩工程”,许多弥足珍贵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虽然也被申报列入了国家、省、市(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一旦申报成功,就将这些名录的材料锁进了文件柜里、把证书摆在陈列室显眼的位置了,而很少再有人去真正关心该名录的保护和传承了。许多珍贵的民族民间艺术还是照样在土家苗寨、侗乡瑶山自生自灭。
各级文化艺术部门特别是艺术工作者很少能深入到田间地头去对原生态的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整理和再创作,即使像湖南卫视这样的极具影响力的大众传媒今年来也尽是搞一些所谓的“快乐男声”、“快乐女生”、“花儿朵朵”的节目,五音不全者也可登台“嚎叫”,甚至为了迎合所谓的“收视率”,还搞起了“我们约会吧”这样低俗的节目,而对深厚的湖湘文化和湖南少数民族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却极少关注和宣传。与此相反的是,湖北省文化艺术界却十分注重挖掘、整理、创作和宣传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到处都是打的“土家牌”,近年来创作出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主要是土家族)题材的歌舞节目,同时还十分注重发掘、培养和包装民族艺术人才,“土苗兄妹组合”、“毕兹卡组合”、“西兰卡普组合”、“撒叶儿嗬组合”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包装出来的。
第二,湘鄂两省艺术界对待民族民间艺术的态度截然不同。如前所述,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部门对湖北的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关注热情极高,以王原平、贺沛轩、牟廉久等一批音乐文化人为代表的湖北文化艺术界人士近年来深入到土家苗寨进行采风,收集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出了一批具有浓郁土家族苗族风情的脍炙人口歌曲作品如《山路十八弯》、《直尕多里尕多》、《土家土》等。
同时,也发现和培养了王爱民、王爱华、张明霞、吴娟、谭学聪、许艺才、胡明盛、李开文、黄本红、邓学红、许昌国、杨娟、吴姿玲、万莉、雷媛等一大批优秀的民族民间歌手。同时,湖北艺术界在对歌手的组合、名称和参赛歌曲的选择等方面都不断创新。
如2006年的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湖北省将王爱民、王爱华兄弟推出来,取名为“农民兄弟组合”,以一曲湖北民歌《花咚咚的姐》进入到了原生态唱法的最后决赛,可是,在两年后的第十三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湖北省艺术界大胆创新,将王爱民、王爱华兄弟与恩施自治州歌舞团的演员张明霞和当时还是湖北民族学院艺术系学生的吴娟进行重新组合,取名为“土苗兄妹组合”。其实,这四人组合中,只有吴娟会用苗语演唱,而其余三人虽是土家族,但却连一句土家语也不懂,然而,就是这样包装出来的“原生态”组合却一举多得原生态唱法金奖。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其中唯一一位能用苗语演唱的歌手吴娟确实来自湘西自治州凤凰县苗寨的苗族女孩,当年因为没有达到湖南省内音乐高考录取分数线而不得已进入到湖北民族学院艺术系学习。难怪在“土苗兄妹组合”夺得金奖后网上出现了湘西凤凰网友的质疑。
以谭学聪、许艺才、胡明盛、李开文、黄本红、邓学红、许昌国等人组成的“撒叶儿嗬组合”也是在第十三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上就崭露头角,获得第七名,两年后的第十四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湖北再次将他们选送参赛,最终又夺得金奖。其中主唱谭学聪就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撒叶儿嗬”传承人,其他几位也都是地道的恩施自治州巴东县的农民歌手,他们不但夺得了金奖,而更重要的是将土家族“薅草锣鼓”、“撒叶儿嗬”、“抬岩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绎得淋漓尽致,难怪有湖南的同行学者愤愤不平地打电话给笔者质问土家族文化的中心究竟是在湖北还是湖南?笔者无语。
以杨娟、吴姿玲、万莉、雷媛等人组成的“西兰卡普组合”在2004年第十一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就以一曲《直尕思得》获得专业组民族唱法三等奖,2008年的第十三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还是这几位歌手又被取名为“毕兹卡组合”,又以一曲《直尕多里尕多》夺得第八名的好成绩。其实,这四人分别来自武汉市歌舞剧院(杨娟)、湖北省歌舞剧院(吴姿玲)、湖北省民族歌舞团(万莉)、武汉音乐学院(雷媛),除杨娟外,其他几位并非土家族歌手,可就是这样包装起来的“组合”却一次又一次亮相全国青歌大赛并屡获佳绩。就拿他们所演唱的这几首歌曲的名称来说,居然还都是用土家语来命名的,尽管他们把“直尕思得”说成是土家语的“非常好”的意思(其实笔者作为一名从小就讲土家语的土家人对“直尕思得”也是不知何意,“直尕”是土家语“吃饭”的意思,但“思得”不知所云),至于“直尕多里尕多”(土家语“要吃饭要挖土”的意思)则是作词者咨询了湖南懂土家语的土家族学者之后定名的。
可见,湖北省文化艺术界为了打造“土家牌”可谓是不遗余力。与此相反,湖南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都保留着完整的本民族语言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但无论是在全国CCTV 青年歌手大奖赛还是CCTV全国舞蹈大赛中却很少能见到湖南省选送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歌舞节目,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和尴尬的事情。
第三,湖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但“重申轻保”的现象十分突出。众所周知,湖南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其中湘西自治州尤为突出,近几年来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就达22项之多,几乎是湖北恩施自治州的两倍还多。但笔者曾多次深入到湘西土家苗寨进行田野调查时发现,许多弥足珍贵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传承危机和濒临消失的危险。可以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成功之日也就是该项遗产加速消亡之时。
而笔者在对湖北土家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撒叶儿嗬”调查时却发现,无论是在恩施自治州的巴东县还是在宜昌市的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中小学都开设有“撒叶儿嗬”等民族艺术课程,当地的农村凡是有老人去世都能见到跳“撒叶儿嗬”,而在各种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中更是随处可见“撒叶儿嗬”的表演,当地的艺术工作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根据“撒叶儿嗬”改编成了“巴山舞”,今年的宜昌市运动会还将“巴山舞”列入了正式比赛项目。
笔者曾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调查时发现,该镇文化站站长田玉成十分热心土家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不但创办了“资丘镇民族文化陈列室”,收集了许多自明清以来的珍贵的“撒叶儿嗬”实物资料,同时还专门成立了“中国土家族撒叶儿嗬传习基地”,专门聘请该镇 “撒叶儿荷”国家级传承人张言科等带徒传艺,笔者在对张言科先生进行访谈时发现,他不但自己组织成立了“资丘民间文化艺术团”,而且还收集整理了上百万字的土家族“撒叶儿嗬”的资料,同时他还被资丘镇民族中学、资丘小学等聘请为“撒叶儿嗬”传习教师,向中小学生传授“撒叶儿嗬”艺术。
有如此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基础,在全国CCTV 青年歌手大奖赛上湖北省选送的土家族原生态民歌摘金夺银也就不足为奇了。而笔者也曾多次到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双凤村进行田野调查,该村被誉为“土家第一村”,还保存着土家语和“摆手舞”、“毛古斯”等珍贵的土家族民间艺术,该村的田仁信(摆手舞)、彭英威(毛古斯)两位年过古稀的土家老人也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但是他们除了有时上级政府部门陪同来的专家看看他们吃力的表演外,再也没有多少人去过问他们了,难怪他们见到笔者时忧心忡忡的感叹道:“我们都是行将入木的老人了,现在还有谁愿意学这些哟,即使有愿意学的也都因为都不会讲土家语了,也无法学到真正的摆手舞、毛古斯了,我们的去世之日,恐怕也就是这门珍贵的土家族艺术消亡之时哟。”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人亡歌息、人去艺绝并非危言耸听。由是观之,湖南省近年来无论是在全国CCTV 青年歌手大奖赛上还是在CCTV全国舞蹈大赛中全都“销声匿迹”也就不足为怪了。 当然,笔者作为一名湖南籍在湖北“打工”的湘西土家族学者,在此绝无贬低故乡之意,只是通过对两省推介民族民间艺术重视程度的对比,希望能引起家乡各级文化艺术界对湖南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高度重视,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希望家乡的艺术界真正能深入到土家苗寨、侗乡瑶山,挖掘、整理和创作出一批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歌舞艺术,让湖南璀璨夺目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早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笔者曾站在湘西土家苗寨的村口听见那来自山间田野的天籁之音,心想,如果有一天在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舞台上也能看到家乡湖南少数民族的原汁原味的歌舞那该是件多么荣耀的事啊。我坚信会有这一天的。(作者为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武陵民族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历史与文化艺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