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车土家村寨婚俗及娱乐文化调查报告 |
|
作者:何金城 信息来源:中国社会学网
湘西是土家族分布集中的地区,其中位于酉水河的最大支流洗车河的中段,交通便利、稻田农业发达,是土家族传统大姓彭、田、向等“聚各寨居”的典型社区的捞车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土家文化变迁也表现出自身的特色。通过社区调查全面完整记录土家族社会文化状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土家族珍贵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此次调查的重点在于对该村的婚俗及娱乐文化的初探。
一、婚俗
独特的土家文化造就了独特的土家人生活习俗,土家人的日常生活都蕴涵着土家族独有的文化魅力。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村风民俗、婚丧嫁娶都具有一整套特定的规范和仪式。随着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溶入,捞车土家村寨的生活习俗在传承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发展。在调查期间,恰逢该村一位姓王的人家到邻村认亲,笔者有幸记录下土家族这一独特的婚俗。
王家认亲队伍由16人组成,大部分是王家的亲戚。他们背的礼品有:14个猪蹄(送给女方长辈,根据女方长辈多少确定猪蹄数目),两筐团馓、一桶鱼、一桶白木耳、一桶炸豆腐、一桶竹笋、一袋鸡爪、一箱蛋黄派、一箱啤酒、一箱茅台酒、50个鸡蛋、4袋粉丝、4只鸭、两只鸡、两箱葡萄酒、15盒八宝粥、两桶米、四袋冰糖,另外还有男方背着的一万二千元钱以及给女方买的一双名牌皮鞋。从他们所背的东西中可以看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婚姻操办水平也在提高。用当地人的话说:“男人要娶个媳妇回家,那真的不容易啊!”
认亲队伍排成一队,先后紧跟着来到女方家,把东西放在女方家堂屋里,女方的哥哥给来人各发一包白沙烟。当男方来人及东西都安整好后,男方放鞭炮,表示他们已到女方家。稍作休息后,男方帮忙的人(厨师)就开始忙着做饭,而女方只需陪客。这个时候,男方和女方及媒人就商量到女方亲戚家认亲了。带上礼物、鞭炮、红蜡烛,每到一家,根据辈分不同送上礼物,女方介绍亲人给男方认识。无论女方家亲戚有多远,都由男女方及媒人亲自送礼到家。认亲完后,回到女方家鸣炮表示亲戚邻居可到女方家做客了。认过亲的女方亲戚要带上红包到女方家后给女方。认亲当晚,男方认亲队伍在女方家留一晚。
据当地人讲,认亲只是土家族婚俗的一个简单环节,除此还有请媒、看门户、结婚、回门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遵循一整套严格的规范礼仪。
1、请媒:即使在男欢女爱、自由恋爱的新时代,该村仍就保留着请媒说亲的习俗,无论男女方距离的远近、无论双方是否已相恋,都要请媒人。男方带上小礼物到媒人家,所请媒人必须符合如下要求:(用当地话说)“就是要儿好女好的,夫妻成对的。”当媒人欣然答应后,就带上由男方准备的酒、糖等礼物到女方家去,女方如同意就收下礼物,不同意就拒绝收。当女方收下礼物后,媒人需了解女方生辰八字并放定亲炮(又称口炮)。媒人回男方后,将了解的女方生辰八字告诉男方,并商量看门户、认亲、结婚日期。
2、看门户:定吉日男方到女方家,女方到男方家,互赠礼物,并一一拜见双方亲人,大摆酒席,宴请双方亲戚朋友。男女方进一步加深感情。此时,双方父母基本上已经承认了男女双方的婚姻关系。
3、结婚:无论男女双方家的距离远近,结婚时间一般都要3天。第一天称作过礼,男方根据女方要求带东西到女方家,并带红包给女方帮忙的。结婚当天,男方堂屋大门上面放一把手围起来大小的筛子,小孩盖的西兰卡普被子(当地人称为“盖情”),还有两把剑。两把剑从筛子空隙中斜插入,盖情盖住筛子,但两把剑头露在外面。据说这些东西都是隔孕妇(又称四眼)的。新娘到男家时必须要在此物下断杀。该村有专门断杀之人,首先要念四言八句,念完后把公鸡放血绕新娘一圈。并在大门下面放七颗灯芯(表示七姊妹团圆),还要把秤砣放到火坑里烧至通红后放到水缸里(俗有秤不离砣,公不离婆,筷子不离筷篮篮之说)。过去,用轿子迎亲,断杀时,新娘不下轿,把公鸡放血后绕轿子一圈,完后把公鸡放到操场上。只有当这一切细节完成之后,新娘才能正式踏进男家门,开始婚礼宴席。
4、回门:男方必须背猪蹄、团馓等到女方家中,但不能在女方家住。
通过这一整套有着严格规范的婚俗礼仪可以看出土家族人们对待婚姻这一人生重大事情的重视和谨慎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土家族人们在种族繁衍过程中的神圣责任感。土家族婚俗经历了从原来的包办婚姻到现在的自由婚姻。几经变化,不少汉族婚俗也逐渐被土家人引用,排场之大,彩礼之多反映出土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观念的不断更新。
二、娱乐文化
在此,笔者选择了该地最具特色的摆手舞来反映娱乐文化的魅力。
捞车村秀丽的环境、热情朴实的土家人不仅善于农事,也爱好歌舞。在沿袭过去传统的摆手舞的基础上,插入了许多农活的动作,并按先后顺序编排,简单而富有深意。
摆手舞里含两大内容:种玉米和织锦。种玉米有九节(即九个动作),按顺序分别是:排队----敬菩萨----砍火畲—挖窝子—丢种籽—薅草—掰苞谷—背苞谷—撕苞谷。织锦有十一节:种花—踩种—除草—捡花—纺花—倒纱—扦花—挑花—观花—收场。这两种舞蹈均由捞车村有名的道士彭心敏及村委书记彭顺雄在原始摆手舞基本动作基础上加入新的民族文化因素创作的。
逢年过节、粮食丰收、农暇时节,村民们就自发组织在一起到书记家的操场(这里主要是捞车村三组,即惹巴拉村民聚集地),而捞车河对面一二组则组织在老村家的操场上,都有专门的鼓手和锣手(均是六七旬老人)。每当黄昏,村民们吃过晚饭就相约来到聚集地,无论男女老少围成一个圈,跟着锣鼓的节奏熟练大方的跳起来,一些不太会的村民则围坐在操场四周,观看着、谈笑风生。我们去的时候,正直春节,所以每天晚上6—8点钟村民们都在跳。我们特意到现场目睹了那一幅欢乐祥和的画卷。尽管有外人,他们无丝毫羞涩。相反,他们舞的更有劲了,笑容里流露出土家生活的富足和甜美。
该村老人身体健康、笑容满面,究其原因,除了与该地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有关外,另外重要的就是他们有着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捞车村摆手舞历史悠久,经过长期发展仍保持着土家摆手舞的原色原味,它显然已成为此地最具特色的土家文化之一。土家摆手舞历经沧桑,一代一代传承至今,它代表的不仅仅只是一种娱乐文化,更是勤劳、勇敢、善良的土家人生生不息、热爱讴歌生活的真实反映和自然流露。曾经摆手舞一度灭迹,但是这种民族文化早已和这个民族融为了一体。现今的捞车土家人重拾摆手舞,沐浴在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重视的大好政策的春风里,一路欢歌笑语,将土家人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为土家族辉煌灿烂的文化抒写着新的篇章。 调查总结
婚俗和娱乐仅仅只是土家灿烂文化的一个简单缩影,独特而颇具魅力的土家文化需要更多的人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捞车古村寨处处透露着浓浓的土家文化气息,不仅有传统文化的再现,也有新文化的插入。在社会变迁中,它始终熠熠生辉,将它的魅力展现给世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不断传承、交流和创新。只有这样,文化才能发扬光大,民族才能永葆生机,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