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织锦与刺绣的教学 |
|
作者:杨梅英 信息来源:恩施民族教育科研网
轻松、自主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机会,也为学生的相互交往提供了良好环境,同学们不自觉被有趣的刺绣活动所吸引,成为了土家文化传承的真正小主人。在活动过程中,我注重从孩子的兴趣及自身的需求出发选择活动内容。这是一个由孩子引发的活动。由于对刺绣感兴趣,因此,她们在整个活动中都充满热情。从材料的选择和收集到刺绣的制作,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失败到成功,她们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主动的学习中探索,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在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刺绣通过同学们动手刺绣,使他们懂得了土家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在土家族聚居的地区广泛流传着一种特有的织造工艺———土家织锦与刺绣。土家人善织布, “绩五色线为主,文彩斑斓可观。俗用以被或衣裙、或作巾”,随着经济的发展,土家地区开始种棉,织布技艺也进一步提高土锦,土家织锦的起源较早;织锦所用材料,曾用麻,后又使用丝棉纤维。 土家织锦与刺绣重点在纹饰,色彩的艺术性上着眼。土家织锦在这种传承中是极重要的一环。大量、古老的民族文化信息物化于土家织锦的图像符号中。来维系一个民族的精神。因此,土家织锦与刺绣不仅 “是生活的反映和再现”,而是一个具有深厚积淀的民族文化现象,里面有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 土家族的女孩从7—8岁开始就随着家中的女性长辈学习织锦与刺绣工艺,繁复的工艺磨练着女子的性情,土家织锦不仅是生活用品,还负担着对土家女性教化的社会意义,围绕织锦与刺绣所形成了土家女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土家织锦、由于工艺本身的限制,不能如丝绸、刺绣、印染那样随心所欲的安排图像,对物象做精细的、自然主义的描绘,因此,其纹样多简洁大方,只保留或采用其最强的特征,在工艺条件的限制中,将土家织锦与刺绣的美学特征发挥到极致。但是这种极度简化,以大红、桃红、浅黄、浅绿等粉嫩色为主色,间以少量黑色。通过线条和颜色的搭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长期以来,由于织锦的纹饰形象极度简化,要从其表面看,确实难以区分,但只要与其用途相映证,并在配色中追求一种色彩的对比,朱红与草绿,橘黄与深蓝,黑色与淡黄,以色相、明度、纯度的对比加强勾纹的虚实相生、阴阳对比的艺术效果,这是土家人在劳动生活中之所见而又将其搬上织锦,织锦与刺绣在创造纹饰时,一定是选择观察最仔细的印象最深刻的物象。织锦者才会发现自然界中植物、花卉的美,从而将其搬上织锦。体现在纹饰中,不仅有对生活的观察,还有民族历史的记忆。作为土家织锦的纹饰中所蕴涵的信息极多,是土家族口传,非文本文传的物态化形式,而与纹饰紧密结合的色彩,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外来文化对土著文化的强烈影响。呈现出较成熟的民间色彩体系。绘以朱红、金、蓝、银、黄等色,图象随器形变化,多曲线,圆弧线,物象所作形。而土家织锦中也是这种强烈的色彩对比:其色彩浓艳、富丽,忌用大面积白色。例如“西兰卡普”是土家族著名的传统工艺,又称“土家织锦”。它是以棉纱为经线,采用通经断纬,反面挑纹的方法,在古老的斜织机上织成的,其工艺独特,质地厚实,色彩斑斓,与蜀锦、壮锦并称为三大名锦。 在教学过中,我问孩子们知不知道刺绣是怎样做,需要用什么材料?这个问题似乎没有难住她们。杨璐说:“刺绣要用针穿线的。”李玉娇说:“针穿好了要打结的,不然要松掉的。”佘甜甜说:“刺绣要用彩色的线,这样绣出的图案很漂亮。”郑曦宇说:“刺绣可以做在布上,先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再绣。”讨论后,她们决定回家收集做刺绣的材料,准备自己动手刺绣。孩子们带来了准备好的材料,有大小不同的针、小花布、五颜六色的线,开始刺绣了。可一会儿,大部分孩子都快要哭了,脸上的笑容都不见了。我走过去问他们:“你们都怎么了?”只见她们的表情都非常着急,都说:“老师,我的线穿不到针的小洞洞里去。”于是我诱导成功的孩子介绍自己尝试穿线的过程,并请她们讲解、示范,使其他孩子明白穿针的几个步骤:先把线的一端弄尖,再一手拿线一手拿针把线对准针孔穿进去,最后在下面打结。于是,孩子们又重新穿了起来,这一次,她们更加专注、细心了,认真地完成了每一个步骤,很快的掌握了穿针、打结的方法。
孩子们都穿好了针线,开始设计图案了,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孩子设计了线条,有的孩子设计了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椭圆形,还有的孩子设计了一些小花、小草、小树、月亮等比较简单的图案。然后孩子们根据自己设计的图案来刺绣,设计几何图形和线条的孩子能较容易的绣出,而设计了一些小花、小草、小树、月亮等图案的孩子绣到轮廓上的弯角时都停住了手,都大声的喊:“老师,小花的弯角我不会绣了。”“老师,月亮的弯角我不会绣了。”于是,我启发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刺绣情况相互交流、相互讨论:什么样的图案比较容易绣,什么样的图案绣起来较难。经过讨论后,能力弱的孩子选择了先绣线条的图案,再绣几何图形的图案,最后绣小花、小草、小树、月亮的图案,而能力强的孩子因为有了成功的经验就直接绣难度大比较复杂的图案了。大家认真的绣着,个个都是那么的全神贯注,惟恐再出现什么差错。不一会儿,一副副美丽的图案在孩子们灵巧的小手中变成了一首首诗,一朵朵漂亮的鲜花、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一棵棵弯腰的柳树姑娘、同学们成功了,开心的笑了。
本学期我活动组办织锦和刺绣小报45份,刺绣成品鞋垫无数双,刺绣花制品小包八个。织锦与刺绣是土家文化传承的一种途径,通过对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设计能力,让织锦与刺绣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弘扬了土家文化,传承了土家文化精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