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生态文化旅游须讲究颜色搭配 |
|
作者:周诗泉 信息来源:恩施新闻网
近日,笔者到鹤峰五里去进行了一次红色文化采风。采风完毕时,大家都说很成功。但成功的理由各有说辞。笔者认为,这次采风成功之处在于文化旅游的红绿蓝三原色搭配比较到位,不经意间为恩施州旅游的文化结合提供了一个生动实例。
五里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是中共湘鄂边特委机关和湘鄂边五县联合政府所在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对于红色旅游而言,这里的价值更体现在以五里坪老街为代表的一批革命旧址上,因为旅游者主要看重视觉和听觉以及触觉的愉悦,而不能光靠想象。走在近百年前的老街上,穿梭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湘鄂边联县政府、特委机关、医院、被服厂等房间,零距离接触贺龙军队使用过的刀枪,历史的时光隧道就此打开。红色文化的印象逐步清晰,革命历史的分量逐步加重。这也是采风团为何长时间在老街停留的原因。
在五里采风路途中,兴奋点一个接着一个,除了五里坪老街革命旧址,还有满堂音演出、南村古村寨以及沿途的山水等等。满堂音是五里颇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是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可以说,满堂音是五里乡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采风团内很多人知道满堂音,但听过地道的满堂音,特别是了解满堂音的人甚少。
所以,在乡里礼堂演出时,采风团成员看得十分投入,频频按动快门。有的还找专家探究满堂音的特色之处。甚至,满堂音成为采风团一路的谈资和诗兴大发的由头。南村既是南村惨案发生地,也有容美土司南府遗址,村落更是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不俗,顾彩在此徜徉十日,题诗无数。大家在百年古红豆杉前发思古之幽情,慨古寨之新貌。除了这些相对凝固的风景,还有雨后初霁才出现的山水美景。五里六峰之间,水雾蒸腾,云卷云舒,引得大家忘情地惊呼,直恨相机无法将难得一见的风光拍尽带走。
一路行来,采风团重点采的是革命历史文化,但如果没有民族文化和生态文化同台献艺,效果一定没有这样出彩。我们经常说,革命历史文化是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是绿色文化,那么,民族文化是什么颜色的文化?对于武陵山少数民族而言,应是蓝色文化,因为其日常服装以蓝色为主色调,表达一种质朴沉稳、洁净爽朗的自然之美。同时,建筑和聚居环境等都体现了这种纯净与沉稳、人工与天然统一的文化精髓。五里采风,成功地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文化融为一体,串成一线,从而博得采风团的一片叫好声。
红、绿、蓝,是光学三原色,以其为基础,可以任意调和,配成绚丽的彩色世界。对于旅游而言,红、绿、蓝同样是三原色,必须将三种颜色的文化调和搭配,使其相互渗透,融合互补,才能献给游客一道完美的旅游大餐。我想,这也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方略的题中应有之义。
纵观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实践,文化颜色搭配技巧还有待提高。有的单是绿色,有的单是红色,有的单是蓝色,有的只有二原色,三原色都用了的很少。虽各有风采,但太单一的话,游客会感到单调,不可能“高兴而来,满意而归”。长此以往,我们的旅游市场必定逐步萎缩,旅游产业必定受到伤害。当然,颜色调配到位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时间和投入。但是,恩施州的资源禀赋很好,只要有心,就成功了一半。就如五里,没有专业的旅游经营者,也能调出一盘五颜六色的旅游大菜。
我们期望着,这种大菜能在恩施州各地推广,让游客吃得大快朵颐,如五里采风团一样惊呼、叫好、回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