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江流域旅游业发展的思考 |
|
作者:曹 显 信息来源:恩施市旅游网
一、清江流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
恩施州清江流域自然景观独特丰富,民族文化悠久神秘,具有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性。专家指出,清江流域具有八大世界级旅游资源品质,恩施大峡谷有世界最长的暗河、天坑、地缝;利川腾龙洞容量世界第一、长度世界第七,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之一;恩施梭布垭石林为世界第一奥陶纪戴冠石林;建始巨猿洞为人类最早的起源圣地;利川谋道水杉王为天下第一杉;巴东水布垭大坝的高度居世界之最。清江流域还拥有世界级五大旅游文化,即健康长寿的“硒”文化、神奇的生态文化、古老的干栏式建筑文化、人类文明进程文化和神秘的巴文化。随着沪蓉西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的相继贯通,将为清江流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加快清江流域旅游业的开发,完善旅游功能,构建以清江流域历史文化、风情、风景旅游为主轴,辐射全州,贯通长江三峡、连接张家界等世界级景区的旅游体系是恩施州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恩施州树立“中国健康旅游基地——生态恩施州•土苗风情园”旅游形象的关键。
二、清江流域旅游产业发展现存的问题
1、旅游体系不够完整。一是景区单位各自发展。州内八县(市)基本上都是以景区为单位相互独立地自我发展。二是“发展旅游”主题不突出,景区建设没有统一规划,景观资源的开发没有完善的体系,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并没有围绕“发展旅游”这个主题紧密相联。由于体系不够完整,使得旅游业在整个清江流域内的经济贡献率较低,为拉动清江流域乃至长江经济社会发展还有一定距离。
2、与东部旅游区差距较大。东部旅游区在客源、资源开发和组织管理技术、发展阶段、产业效益等多方面都优于恩施州,这种东部旅游区与恩施州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差距,实际上反映出东部与恩施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因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也就成为制约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旅游业所反映的带内差距过大将使带内利益难以形成统一的格局,从而不利于长江经济带的早日形成和全面繁荣。
3、观光性旅游产品过多。由于单纯性的观光性旅游产品过多,使恩施州清江流域的旅游业很难以适应旅游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不论在山水自然景观上,还是在人造景观上的建设上,都缺乏对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发掘和宣传,这无形中削弱了景区的魅力,缩短了景区作为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造成客源对景区的旅游多为一次性消费,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清江流域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发展。
三、关于清江流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目前,恩施州清江流域旅游产业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困难同在。走“外联内强”之路,发展清江流域旅游,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长江经济繁荣是清江流域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外联内强”的基本思路:外联即联合宜昌市、奉节县、长阳县等旅游景点城市,共同打造两江(长江——清江)旅游环线,内强的重点应该放在清江流域的旅游景区建设、旅游功能完善、旅游形象打造、旅游产品营销等方面。通过一定时期的努力,把清江流域打造成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
(二)“外联内强”的具体对策
1、外联的具体措施
清江流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江旅游区存在的互补性特征也给联合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在联合发展思路上,现阶段恩施州要结合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开发保护,在商务旅游上有所突破,充分发挥东部旅游区的客源优势和恩施生态文化旅游区的景观资源优势,互为促进,互为发展。
(1)分段定位,明确主题。在明确各段旅游业的主要功能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旅游景观的规划与建设,以便为东部与恩施旅游业的联合发展提供合作的基础。东部旅游区可以古今都市风貌、江南水乡园林、吴越历史文化为旅游业的发展主题,恩施旅游区可考虑以清江巴土、土苗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为旅游业的发展主题。
(2)统筹规划,联合发展。结合清江流域旅游发展规划和东部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对长江经济带内的旅游线路进行专题设计。针对东、中西部客户不同的需求,为其选择最为经济、最显特色的旅游路线,促进东部与中西部旅游业的联合发展。同时,结合“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各旅游社、景区单位、客运部门、饭店宾馆等旅游服务部门要围绕要素基础,搞好配套建设。增强带内旅游发展意识,着力内外宣传促销力度。充分发挥沪、宁、汉、渝长江沿岸城市旅游协调会的功能,建立长江旅游带旅游协会,促进东部与恩施旅游业的联合发展。
(3)突出重点,打造信息互动平台。“突出五点、辐射两圈、做强一环”。“即突出宜昌、奉节、利川、恩施、长阳五个旅游节点城市,发挥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以宜昌、恩施两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旅游发展;做强“两江国际环线”。同时,围绕重点,逐步推进旅游业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打造清江流域、长江经济带与中西部的旅游信息互动平台。
2、内强的具体措施
(1)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旅游发展体制。一是制定《恩施州旅游业发展条例》,确立旅游业在恩施州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二是成立州及县市旅游业发展委员会,共谋全州旅游发展大业,举全州之力大办旅游,办大旅游。三是加强旅游资源管理,树立全州旅游一盘棋的观念。成立州级旅游管理委员会或者成立多业主联合而成的旅游集团,对全州的旅游统一策划、统一建设、统一营销。
(2)构建“一线串珠”框架,树立恩施旅游新品牌。清江旅游已被纳入湖北省重点推介的“四大”国际旅游区之一。因此,我们可以“清江”为主题,将恩施州内旅游景区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线串珠”的清江流域旅游框架。完善恩施大峡谷—腾龙洞景区建设;抓好恩施土司城、梭布垭景区、清江闯滩、神农溪等其它景区的提升建设工作;加快清江画廊水布垭库区旅游开发;加快腾龙洞—恩施大峡谷—清江观光黄金旅游线和“两江”旅游环线建设速度。逐步树立恩施旅游新品牌。
(3)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延伸恩施旅游产业链。清江流域物华天宝,以云锦石为代表的石(玉)体系;以玉露茶为代表的饮品体系;以板党为代表的中药材体系;以薇菜为代表的山野菜体系;以西兰卡普为代表的编织体系等,在世界级旅游商品目录里的都具有尊贵品位。因此,一是要深入挖掘恩施民族文化内涵,充实完美旅游要素产品,丰富“游”的内涵,填补“购”的空白,完善“娱”的内容。二是打造恩施旅游文化品牌,增强旅游文化的可视性。重点打造“一歌三节”(龙船调、恩施土家女儿会、土家摆手节、中国三峡纤夫节)旅游文化品牌;在建筑上体现恩施民族文化的符号;保护并传承好民族语言,凸显土家族、苗族民族风情特色。三是全方位提升文化品位。政府主导形象宣传,企业发挥自身优势,以最美的景点、最优的线路、最好的产品实行最佳的组合,延伸恩施旅游产业链,提升恩施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
(4)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达恩施旅游新环线。随着“两路”的贯通和恩施机场的扩建通航,使恩施旅游的交通条件将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有些县级公路、旅游城市与景区连接公路等基础设施较差,与快速发展的恩施旅游业和周边旅游环线的对接上还不相适应。因此,我们要尽快提高景区道路标准,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恩施航线的旅游承载力;优化恩施旅游产品,逐步形成清江流域“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等旅游产品;连通重庆、武汉、宜昌、万州等城市旅游循环线。同时,要进一步加大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力争恩黔高速、利万高速和安张常铁路早日建成,为融入大武陵旅游圈的大循环线路提供交通支撑。
(5)举全州之力,加快恩施旅游目的地建设。实践证明,旅游发展的初期阶段,离不开各级政府的主导和引导,离不开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因此,发展清江旅游产业,必须要在各级政府的主导下,举全州之力,形成全社会大办旅游的氛围,共同推动恩施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是以恩施、利川两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进一步抓好全州旅游导游创佳、饭店创星、旅游景区创A工作。二是用旅游的理念规划城市,以景观的要求建设城市,逐步提升城市品位,完善旅游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三是加强对各级旅行社的培训和管理。旅行社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引擎,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级旅行社的培训好管理。使各级旅行社逐步实现从组团为主向地接为主的转变、从价格竞争向服务质量竞争的转变、从单打独斗向联合抱团的转变。四是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在恩施城区规划建设一批经济型、接待能力强的星级饭店,增强恩施市的龙头、旅游集散的中心地位;在恩施特色景区城区规划建设旅游购物、民族特色餐饮一条街;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组建旅游车船公司;以“十佳导游”和“优秀导游”为基础,筹建导游礼仪队,逐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接待型旅游饭店建设,以适应接待规模旅游团队的需求,进一步提高清江流域旅游接待的档次和规模。
清江流域旅游业的发展及两江旅游环线还处于构想阶段,但资源的互补性决定其发展的潜力和空间。随着长江经济带的中速开发和两江旅游业“外联内强”构想的实施,全州带内旅游体系将逐渐健全、旅游功能逐步完善、旅游产品更为经典、旅游线路更加便捷,带内旅游的整体效益必将逐步提高,清江流域旅游业的发展也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曙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