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柏松的长篇小说《女儿会》有看头 |
|
作者:邓德森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先说句闲话,本人年迈,是决不会也不敢到靓男美女如云的现实“女儿会”中去凑热闹的,我看的是白公先生的长篇小说《女儿会》。
说老实话,本人近几十年是未看过现代中国长篇小说的。真正有兴趣看且看得入神的是当年接受革命教育的“三红” :《红岩》《红日》《红旗谱》,以及《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清江壮歌》《枫香树》等等;最使我还年轻时着迷是带点“色彩”的《青春之歌》《三家巷》之类,可后来都被批倒批臭了。
接着是一年一年“小说”越出越多越长越滥越烂,每年几千部,书店堆成山,网上“长篇巨著”更是多如牛毛。越是这奖那奖吹破了天,总觉着那只不过是圈子里的自我陶醉,读者还是不大买账,反而遭人潜意识的反感——那当然也说明我等芸芸众生欣赏水平的败落低下。
不读小说的另一个原因是再你“作家”们胡编乱造得如何“精怪奇特” ,看看现实生活,却比它要精彩奇异千万倍。每天生活在“拍案惊奇”的“小说”环境之中,哪还须劳神费力翻书页——那些垃圾文字是超越了现实物质生活的“环境污染”,何不落得耳目清净。
话说远了,拉回来。前几日喜得白公馈赠大作,一拿上手竟花了一整天工夫一口气(夸张)把它读完了,没想到白公这些年进步得如此之快!故事很吸引人,语言也活泼生动。描述三百年三个地方三组女儿们的爱情生活,竟那么惊心动魄异彩纷呈。“石灰窑”一章再现了“女儿会”产生的来龙去脉,把一个深山丽质的九香描绘得那么美艳聪慧;“大山顶”讲述土家女儿薛清秀曲折的情爱故事,庚续了“女儿会”的流转,写得也很曲折动人。更值得赞扬的是前两个故事将土家文化最典型的民风民俗如“赶场”“拦社”“选瓜”“哭嫁”“跳丧”“傩戏”等等一一贯串其中,配以诙谐幽默的方言土语,描绘出一幅幅土家民俗风情画。这对已经看不着多少土家苗族文化的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来说那意义更是显著的。
全书结构也很聪明。用三个地域“石灰窑”“大山顶”“野猫嶆”串起“女儿会”的历史画卷。虽然人物故事独立成章,看起来更像是三个中篇,却有内在脉络相连接。
还要谈一谈的是第三部。这一部分篇幅几乎占了全部书的一半,作者把它当做重头戏,写的是现实生活。光怪陆离,世相杂呈。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这对于我等置身闹市却又剥离闹市的隐者们窥探现代生活秘密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小小“万花筒”。虽然从艺术角度看,这一部分和前两部分相比,稍觉遗憾:人物塑造没有前者从容,有点简单化;情节跳跃性大;结局略显仓促。但其认识生活的价值不可小觑。
实事求是地说,白公先生的《女儿会》是相当不错的,书中显露出来的丰厚历史文化、深刻的人情人性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对读者来说应该是大有看头的。想了解神秘鄂西了解中国土家族者应该看一看这部书。(作者系湖北省作协会员、恩施市政协退休干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