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地区戏剧家协会 |
|
执笔:林亚军 林盛青 信息来源:梵净山文艺网
铜仁地区戏剧家协会成立于1983年。地区剧协的成立,标志着该区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有纲领的统一发展时期。
铜仁地区的戏剧艺术创作从80年代初到21世纪的今天,大约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为三幕方言风俗剧《小桥流水》(作者:张西铭),方言小戏《闹春》(作者:张顺永、艾北方、唐世荣),花灯戏《坐轿记》、《汪五的哈哈》,大型戏曲《三官拜师》(作者:张顺永),大型花灯剧《闹灯记》(作者:徐近、罗树立、张玉龙),花灯剧《美霞花》(作者:张玉龙、王润生),花灯小戏《巧英晒鞋》(作者:李敦礼)、花灯小戏《李篾匠的笑声》(作者:王纯生)等。这些剧目在全国和省内外演出反响强烈,《闹春》一年演出超出百场,获贵州省首届“演出百场奖”;参加“中国艺术节”、“西南话剧节”,受到专家、同行、观众的极高赞誉并获得编剧、导演、表演等多项奖励;文化部领导观看我区晋京演出的三幕风俗话剧《小桥流水》剧目后,赞许铜仁的戏剧工作者“在三流条件下,做出了一流成绩”。《小桥流水》获优秀剧目奖。这一阶段涌现了一些优秀的编、导、演人才,编剧有张西铭、张顺永、李敦礼、王纯孙等;导演有唐世荣、杨景凤、艾北方、张小宁等;演员有郑方璞、袁炳林、李德昭、李严亚、王平香、陆志珍、罗茂刚等。
第二阶段为9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末,主要作品有大型戏曲《望夫石》(作者:李敦礼),大型土家族话剧《蛮王的子孙》(作者:谯进华、何立高),电视连续剧《民办老师》(作者:林亚军、麻勇斌)、《包工生死劫》(作者:黎廷庠)、大型戏曲《周素园》(作者:周良才),,大型话剧《冬梅》(作者:林亚军)、大型话剧《吾土吾师》(作者:张璋),小品《夕阳红》、《小店情》、《特殊礼品》(作者:林盛青),花灯小戏《夫妻笑哈哈》(作者:何立高)等。这一阶段的作品,有的被拍摄播出,有的参加全国评奖,有的参加国家级调演和省级调演,有的荣获全国“骏马奖”、“孔雀奖”、“群星奖”、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在1985——1995年第二届贵州戏剧文学评奖中,三个大戏、三个小戏分别获等级奖,占全省获奖比例的15.9%。
第三阶段为20世纪末至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戏剧创作、演员队伍有所增强,出现了一些新生力量,如陈法权、戴启晓、樊江贵、肖曲、黎静波、杨胜庆、姚敦睦、杨胜华、龙菊、陈金良、张军生、杨慧、李淑芳、段云菲、罗浮兵、郭江、孙玲、雷云锋、杨领、彭钟亮等,主要从小戏、小品入手,通过一些戏剧小品竞赛活动,展示了戏剧创作的中坚力量。 创作活动与作品发表
1994年该区组织了一次全区的小戏、小品调演获得成功。
1996年《贵州剧作》第一期发表了铜仁地区戏剧作品专集,刊载了大戏2个:六场花灯戏《海天情未了》(作者张顺永);七场话剧《蛮王的子孙》(作者谯进华、何立高);小戏小品8个:小戏曲《许愿》(作者吴国谕);《山月情》(作者李敦礼);小品《真金》(作者林亚军);《小店情》(作者林盛青);《狗有口福》(作者覃智杨);花灯小戏《卖药记》(作者吴大禄);独幕剧《婚礼变奏曲》(作者陈益东);第二期发表了的独幕话剧《猎物》;(作者林盛青);另外还在国家级刊物《剧本》发表了花灯小戏《喜相逢》,(作者张顺永);《乡考》,(作者何立高);《双开门》,(作者张璋)。
1997年,林亚军、麻永斌、唐佩林创作的四集电视连续剧《民办教师》,由中央电视台、贵阳电视台联合拍摄,9月2日至5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出。同年12月,该剧荣获贵州省第二届电视艺术作品二等奖,同时还获得了省委、省政府授予的“鹰盾杯”二等奖(一等奖空缺);1998年荣获中国少数民族“骏马奖”三等奖;1999年获贵州省“五个一工程”奖。
1999年举办了庆祝建国50周年民族文艺调演,节目形式包括歌、舞、戏剧、器乐演奏等,仅参演的小戏小品就达19个,较之1994年的小戏小品在创作水平和演出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2001年10月由林亚军编剧、王平香导演的话剧小品《深深关爱情》参加在湖南吉首举办的“湘、鄂、黔、渝”四省边区“倩云杯”小品大赛获得演出一等奖,创作、导演优秀奖及演员优秀奖。
2002年,我区成功地举办了“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戏剧小品大赛”。这是我区举办的第1次跨省区的大型艺术活动,得到了铜仁地委、行署及文化厅的高度重视和省剧协、省戏剧创作中心、省群众艺术馆以及周边地区湖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有关文化部门的支持。来自湖南省湘西州、怀化市,湖北省恩施州,重庆市秀山县及我区8县1市1特区及地直单位共17支代表队的200余人参赛。经9月2日至4日历时3天的激烈角逐,经我省专家组成的大赛评委会认真评议,公开、公平、公正地评出了若干奖项,达到了预期目的,获得了圆满成功。被省专家誉为是贵州的一次“戏剧节”,认为这是贵州近几年来的戏剧小品比赛中上档次、有水平、有质量的一次赛事活动。这次赛事活动加强了周边地区的戏剧小品艺术交流,推动了黔东戏剧艺术的发展,出了人、出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铜仁地区的知名度。本年度在《贵州剧作》发表的作品有小品《痴心痴情》作者郭建军;小品《特殊礼品》作者林盛青。
2003年,《贵州剧作》第2期发表了铜仁地区戏剧作品专集,刊发了大戏2个:《雾散天晴》(作者 林亚军);《乌江上的太阳》(作者 林盛青)、小品10个:《手机轶事》(作者 林亚军);《合为一》(作者 黄常泽);《这两口子》(作者 黎人);《重学当爹》(作者 陈发权);《借口》(作者 曹永龙 陈唯正);《照常营业》(作者 姚敦睦);《悠悠寸草心》(作者 肖曲);《同意报销》(作者 冰淼);《乡长与夫人》(作者 樊江贵);《好事巧说》(作者 杨胜庆)。对这个专辑,省戏剧创作中心副主任马军以《这边有风景》为题,从主题开拓,表现手法,戏剧节奏、情节、结构,人物塑造等方面进行了评述。12月,由林亚军编剧、王平香导演、陈通武作曲的花灯小戏《喜鹊声声》,参加省里的“贵州省农村小戏调演”荣获二等奖;张顺永编剧导演、陈通武作曲的花灯小戏《连心绳》获三等奖。
2004年,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戏剧作品和论文有:话剧小品《两个二百五》(编剧:张贤春)刊发于《贵州剧作》(2004年第1期);花灯小戏《喜鹊声声》(作者:林亚军)刊发于《贵州剧作》(2004年第3期);花灯小戏《连心绳》(编剧:张顺永)刊发于《贵州剧作》(2004年第3期);小品《红纸片 白纸片》(作者:林盛青);花灯小戏《春满茶园》(作者:何立高)发表于《贵州剧作》2004年3、4期合刊;论文《怒放的山花——观花灯小戏<喜鹊声声>有感》(作者:张勇)刊于《贵州日报》;《民族文化的融合,深层价值的探索》(作者:张勇)发表于《贵州剧作》(2004年第1期);
作品在全国和省级、地区级演出或比赛中获奖的有:林亚军编剧、王平香导演、陈统武作曲的花灯小戏《喜鹊声声》5月初参加由中国剧协主办的中国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荣获银奖;《贵州剧作》刊发了该剧获奖的消息报道;省剧协专门行文表彰该剧的获奖并上报省委宣传部,2004年获贵州省文艺奖三等奖;话剧小品《一封邮件的故事》(编剧:林亚军、林盛青,导演:王平香)获贵州省邮政系统文艺调演三等奖;话剧小品《保证让你满意》(编剧:林亚军,导演:王平香)获贵州省电力系统调演第1名;王平香导演了戏剧小品《夏威夷机票》参加省电力系统演出;话剧小品《回家》(编剧、导演:王平香)8月份参加由地区群众艺术馆组织的“为了明天的太阳”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艺演出。深受各界好评;话剧小品《紧急行动》、《爱心灿烂》(编剧:林盛青,导演:王平香)分别获全区卫生系统调演一、二等奖;话剧小品《深深关爱情》(编剧:林亚军)获武陵山消防部队文艺调演一等奖;话剧小品《美丽的鲜花》(编剧:林盛青)获三等奖;话剧小品《离队之前》(编剧:林盛青,导演:陈金良)获三等奖;话剧小品《从头再来》(编剧:林亚军、林盛青,导演:罗茂刚),快板《赞劳模》(创作:林亚军,导演:罗茂刚),参加地区工会“五一”演出,获得好评;快板舞《说说唱唱南长城》(创作:林亚军,导演:王平香)获地区“德江杯”建设者之歌文艺调演二等奖;配乐诗朗诵《一个年轻而腾飞的企业》(作者:林亚军,辅导:王俊)获一等奖;花灯小戏《春满茶园》(编剧:何立高)获三等奖;配乐诗《永恒的丰碑》参加由地区纪委等单位主办的“正气之歌”文艺演出。获得好评。
其他演出、创作活动有: 在地区文联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中,演出了戏剧小品《干杯》(导演:陈金良);林亚军创作的《乌江汉 土家妹》、唐玉林创作的《山中有片红枫林》参加了11月贵州农村题材戏剧研讨会;何立高创作了大型剧本《烛耀山乡》;林亚军、张勇创作了两集广播剧《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林亚军创作了广播剧《爱心行动》,省广播电台投入录制、播出。
2005年,林亚军创作的大型方言风情话剧《乌江汉 土家妹》在地委、行署的关心下,在省文化厅、省委宣传部、省戏剧创作中心、省戏剧家协会的支持下,得以立项投排,并确定为参加全省少数民族调研剧目。该剧以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黔东山区乌江河畔土家山寨在改革开放中解决温饱后再谋发展为主题,塑造了以郭大山、龙春妹等一系列的农村新农民的形象。通过他们的爱情纠葛、为家乡谋发展的故事情节展开戏剧冲突,颂扬新一代农民的真情、友情、爱情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描绘了一幅土家风情画卷,演绎了一段奋发图强而又真情永存的感人故事。充分体现了我区“三个重点”、“三个带动”战略思想,展示了我区土家的民风、民俗。由于该剧民族风情浓郁,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10月参加全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获得演出金奖。《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州剧作》报到了该剧演出和获奖情况。本年度,我们再次在《贵州剧作》第二期,发表了铜仁地区戏剧作品专辑,其作品如下:六场风情方言话剧《乌江汉 土家妹》(作者 林亚军);三幕话剧《大山有片红枫叶》(作者 唐玉林);花灯戏《蓬山留翰》(作者 陈法权);花灯小戏《审县长》(作者 张顺永);小品《改行》(作者 郭建军);《父子诊所》(作者 张正义);《阴差阳错》(作者 杨光志);《紧急行动》(作者 林盛青);《考验》(作者 戴其晓);小戏曲《十品官》(作者 余勇)。
本年度的全区戏剧创作会在德江召开,与会作者填了规划表,大多数都按规划要求创作了有一定基础的剧本,如何立高的《山寨锣鼓声》、《广告风波》、《烛耀山乡》、罗福强的《敢有歌吟》、《命脉》、陈法权的《蓬山留翰》、张顺永、王健的《夫人退礼》、《连心绳》、张贤春的《两个二百五》、戴启晓的《考女婿》、黎静波的《竞争》、《换防》、张翊能的《爱的重负》、张友文的《农家乐》等,这些大戏、小戏、小品都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很好的修改基础。
花灯小戏《喜鹊声声》,5月赴山东演出,是我省唯一入选的小戏,该剧得到了沿河县委、政府、文广局高度重视,沿河县文化馆在排练上花了大量精力。另外广播剧《爱心行动》并报送省广播电台进行录制。
在铜仁地区第二届政府文艺奖评奖活动中,林盛青的大型话剧《乌江上的太阳》、张顺永的花灯小戏《连心绳》获三等奖(一、二等奖空缺)。
2006年我会作者在《贵州剧作》发表的作品有,林盛青的小品《金色果园》;理论文章《‘云南印象’等剧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作者林亚军、张勇)。
在全区“南长城”杯民族文艺调演中,话剧小品《归来一片情》(编剧:张友文)获二等奖;话剧小品《阴差阳错》(编导:郭建军)获三等奖;广播剧《爱心行动》(作者 林亚军),在省广播电台录制播放;张勇创作了实验话剧《倾城之恋》;话剧小品《明天再见》(编剧:林亚军,导演:王平香)参加了贵州省第7届少儿艺术节,获“小杜鹃奖”。该剧本在8月底获省剧协与举办的未成年人题材剧本征集二等奖(一等奖空缺);小品《关爱》(编剧:林亚军,导演:王平香)获贵州省残疾人文艺调演金奖,获全国残疾人文艺调演银奖,获全区“南长城”杯民族文艺调演金奖。
2006年郑一帆创作的广播剧,《永恒的祭奠》由贵州人民广播电台录制播放。获贵州省第三届文艺评奖三等奖。
2007年,我区作者在《贵州剧作》发表了以下作品:大型无场次话剧《白云深处》(第一期 作者 林盛青);小品《网络鸭商》(第二期 作者 杨领);《稻草人》(第三期 作者 雷云锋 );《红包》(第三期 作者 林亚军);《难得糊涂》(第四期 作者 林亚军)。6月,我会主席林亚军、副主席王平香、林盛青、王健应邀担任了全区“廉政建设”文艺调演的评委。他们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认真履行职责,圆满完成了任务,受到了主办单位和参演人员的一致好评。 作品出版 2001年,全面反映我去戏剧创作成果的专辑《黔东剧作选》编辑出版,全书约40万字,是建国以来我区首部戏剧作品集。该剧集由当时的剧协副主席林亚军、主席唐世荣任主编,汇集了我区17位作者创作的23个剧本,其中电视剧2部(《民办教师》(作者 林亚军 麻勇斌 唐佩林);《人间真情》(作者 林亚军)、大戏2部(《蛮王的子孙》(作者 谯建华 何立高)、小戏小品19个(《双开门》(作者 张璋);《夫妻乐哈哈》、《乡考》(作者 何立高);《喜相逢》(作者 张顺永);《特殊礼品》、《未打成的官司》(作者 林盛青);《补洞》(作者 叶渝);《路魂》、《深深关爱情》、《职责》、《酒不醉人人自醉》(作者 林亚军);《年轻夫妻》(作者 杨九昌);《付主任》(作者 宁坤强);《父子诊所》(作者 张正义);《奉献》、《亲情》(作者 郭建军);《模特儿渝时装老板》(作者 刘家伦);《探亲记》(作者 吴亚松)。在剧本创作难、发表难、演出难的情况下,这一举措调动了我区戏剧作者的创作积极性,推动了我区戏剧创作的繁荣和发展。贵州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张玉龙先生为《黔东剧作》写了序,盛赞“铜仁地区的戏剧创作和演出在新时期以来就成为贵州戏剧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有影响的力量”,为新时期贵州戏剧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创作研讨会 多年来,我会一直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创作规划会,对作者的创作情况进行规划、摸底,尽可能为作者创造条件,鼓励作者积极创作。为了开拓作者视野,提高作者的创造水平。
2005年,我们还邀请省里的有关专家对大型风俗话剧《乌江汉 土家妹》进行了研讨,为剧本的立排、演出和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剧本修改完成后,省戏剧中心和省剧协联合向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五个一工程”戏剧组进行了汇报、推荐,最终得以参加全省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并获得了金奖;该剧2006年还获了贵州省文艺奖二等奖和第四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铜奖。
2005年9月、11月,先后在铜仁、贵阳召开了大型方言风情剧《乌江汉 土家妹》座谈会,省文化厅、省文联、省广播电台等有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了座谈会,与会专家对该剧的演出成功,充分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何光渝(省文联副主席):我省类似农村题材的文艺作品表现起来总是很沉重,而《乌江汉·土家妹》有所突破,其轻喜剧的成分观看起来让人感觉轻松愉快。其喜剧色彩似可加重,希望我们贵州有一台真正意义上的喜剧。民族风情不是浅层次的歌舞展演,要善于和正确处理民俗民风与剧情的有机联系。剧中有三段戏里采用了土家族特有的肉莲花、花灯、大筒筒艺术形式,设想大胆,但是由于欠缺必要的铺垫和交代,不熟悉土家族的观众反到看不懂。民俗风情本就体现在土家人的平常生活之中,展现土家风情须与剧情的发展杂糅为一体。要吸收充实生活在贵州以外的土家族的代表性的传统习俗,真正打造成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表现土家生活的大戏,以“土家风情话剧”这样的口号叫响全国。
桂松林(省戏剧创作中心主任):看了这个戏很感动,两年前我曾来这里观摩小戏小品,从那时起,铜仁的戏剧就吸引了我。铜仁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在这么快的时间把《乌江汉 土家妹》排练出来是可喜的,是难得的。作者林亚军在2003年创作了这个剧本,2004年秋季参加农村题材戏剧剧本研讨会,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肯定,因而被省戏剧创作中心列入2005年重点加工剧目,并于2005年5月在贵阳召开了专题研讨会,随后马军老师又5次专门前往铜仁帮助修改剧本。同时,该剧也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被列为2005年省“五个一工程”重点扶持剧目。《乌江汉 土家妹》以郭大山、张春妹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乌江岸边土家山寨再谋发展为主题,演绎了一段真情感人的故事。该剧是我省近年来反映农村生活的难得的好戏,是我省剧作家坚持“三贴近”的可喜收获。这些从三个方面可以反映:
1、深入发掘主题,丰富时代的内涵。《乌》剧的主题不是一般意义的扶贫,而是反映乌江沿岸的土家人民自觉致富、奔小康的思想,展现了新时期农民已经具备不满足于现状求发展的本领,树立了在优秀青年郭大山的带领下,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使农副产品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新思维,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社会特征,并着重塑造了郭大山、刘玲玲、张春妹等农村新农民形象,反映了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乐于呵护自己精神家园的情结。作者将当今社会中关注的焦点、热点——三农问题落实在了自己的笔尖上,构建了一种和谐社会中的融通、关怀、理解。
2、巧妙设置情节,着力塑造人物。该剧在一个个平常的故事中描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着力矛盾的外在化,而着力矛盾的内心化;不着力情节的逻辑性和准确性,而着力各个人物的命运,着重塑造了郭大山的精神境界。总体来看,该剧力求从日常生活中刻画人物的内心冲突,使人们从中感受到艺术的真实,并使角色在舞台中壮大。郭大山具有浓厚的乡土气质,求知识,求奉献,求发展,体现了乌江汉子如乌江奔流激昂的气势。张春妹外柔内刚,传统美与现代美相结合。刘玲玲理性胜于感情。总之,全局塑造了一批形象生动的人物。导演、剧组演员找准了该剧的主心骨,是艺术家们对黔东地域生活的独特描写和深刻体会。
3、着眼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乌》剧塑造了一个诗话的环境,具有一定的可视性、娱乐性、思想性、艺术性,除了剧情大量使用方言、花灯、土家族的民族文化资源外,还使用了很有特色的土家族花灯调,起到了点染主题的作用。花灯歌舞、土家花灯大筒筒,又增加了现代的元素。其次,土家族的服饰、风情、礼俗在剧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表达了真挚的美、朴实的美,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总之,《乌》剧是铜仁地区继《小桥流水》之后的又一戏剧力作,但也存在不足。一是舞台美术布景不太精美,二是家庭布景不太典型化,三是部分演员的表演还不太到位。
汪信山(省文联副主席、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看了这个戏有几个激动。该剧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取得这样的成功,一是得益于领导的关系和支持,二是得益于剧组全体演职员工的不懈努力。应该说,这个戏还是很耐看的,能抓住人的心,一个戏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个人认为,我们不应该把戏剧的性质定得太死,至于它是话剧、音乐剧还是舞剧,那是专家学者的问题。戏剧只要留得住观众就是好的,观众只有在耐心看的情况下才会更深层次的去体会它的主题。
当然,我也有点看法。例如开幕曲的“月亮出来找白岩……”要写得在牵肠挂肚些就好了。其次,刘玲玲离婚后对大山的爱恋太过直白,有损了这个角色的形象。幕间的雷声、音乐可以再加工。
赖汉培(省花灯剧团国家一级导演):这是一部近年来描写贵州农村生活的难得的好戏,非常有新意。一是剧本有新意;两条主线一正一喜,在正剧基础上极富喜剧色彩,塑造了一批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具有新抱负、新情操、新爱情观、新的价值观的新农民形象。二是演出形式新。虽是方言话剧,又不拘泥于此,运用了富有浓郁地方风情的土家音乐、舞蹈。在幕间,大胆采用了打击乐来丰富听觉效果,如果拿捏的分寸再恰当些,甚至于再多用一些来衬托人物的心理变化可能会更好。《乌江汉·土家妹》的剧本我看过,但舞台立体化之后比剧本更好看。
张玉龙(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整体来说,该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表演风格上,风俗性较强,定位准确,不同于完全意义上的话剧,当然它又没有脱离话剧的基本元素,是一出难得的好戏。 不过,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主题的定位,农村生活经历的共享,生活情绪的合理性,语言的风格化,生活趣味、喜剧趣味的加强,舞台装饰、设计的风格化问题,对艺术元素适当的变形和夸张,能否引入哭嫁歌以强化生活的情趣
寿天书(省群艺馆戏剧部主任):戏剧人谈到戏剧都非常兴奋,能在舞台上看见这么一出好的戏剧,我是非常欣慰的,为我们的戏剧事业感到欣慰。纵观全剧,故事层层递进,语言和观众是沟通的,是共享和互动的。人物的设置上,郭大山、张春妹、张兴旺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贯穿性。表演上,语速稍微快了一点,人物关系的处理有些不是很妥当。
邓承群(作曲家,原省广播电台文艺部主任):我谈三点,1、关于“五个一工程”。“五个一工程”评奖数量的减少,也导致了关注“三农”问题文艺精品的减少。《乌》剧直接描写西部农村地区的农民,是弘扬主旋律的作品。2、关于农民的思想。改革开放后,农民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很多一夜暴富的大企业家都是农民,因而,我们不应低估农民的新思维,新思想。《乌》剧也体现了这一点。3、关于音乐。个人认为,该剧的音乐洋气了点,可大胆使用唢呐,把更多的民风民俗融入剧中。
马军(省戏剧创作中心副主任):为了《乌》剧的排演,我曾几下铜仁。我的最 大感觉就是演员的进步很快。如再下一定功夫,该剧肯定是很有前途的。一个戏能不能抓住观众能不能吸引观众是最重要的,《乌》剧完全具备了这个基础。从主题上讲,本剧把握住了视觉重点,把握住了戏剧发展的脉络。该剧的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非常好看,理服人、情动人、戏感人,是近些年来贵州省较优秀的剧作。发展前景看好,有3个目标,一是今年的全省民族文艺汇演,二是2006年的全国民调,三是2007年的全国戏剧节。
2006年10月我们与贵州省戏剧创作中心、贵州省群众艺术馆、玉屏县委宣传部、艺术团的在玉屏联合举办了贵州省首届戏剧小品编导培训班。这次活动的举办,使我区戏剧作者受益匪浅,创作热情高涨,创作出了一大批反映我区改革开放和新农村建设成果的戏剧作品。《贵州剧作》2007年第 1 期刊发了培训班学员作品专辑,我区有8 位作者的作品位列其中。
2006 年10月,林盛青参加了省戏剧创作中心在花溪举办的创作研讨会,与会专家对他创作的无场次话剧《白云深处》进行了讨论;同年8月省戏剧创作中心在六盘水盘县举办戏剧培训班,我区雷云锋等作者前往参加学习。
2005、2006、2007连续三年,我区戏剧作者林亚军、林盛青参加了文化厅召开的剧本创作规划会。会上,他们与省专业剧团的编剧以及外专州作者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沟通,畅谈创作体会,规划了创作剧目。其中,林盛青创作的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七场话剧《乡里乡亲》,被省戏剧创作中心列为了重点修改剧目。
2007年十一月初,林亚军、王平香等同志前往张家港市参加该市举办的戏剧小品节。随后林亚军同志又赶赴武汉观摩全国第十三届艺术节。通过学习和观摩,丰富了知识,积累的经验,提高了创作能力,为繁荣我区戏剧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组织建设 1985年3月26日,铜仁地区戏剧家协会成立了协会筹备组,王希古同志任组长,杨景风、张顺永、张西铭任副组长,成员有谌志钧、袁炳林、罗树立、杨世福、张玉龙、张小宁、张端端、郑方璞、刘湘黔、曾依江。第一届理事会于1995年11月14日选举产生,名誉主席王希古,唐世荣同志任主席,郑方璞、肖定国、张西铭、罗树立、李严亚同志任副主席同时兼任任秘书长,王平香、肖定国、刘关林、李严亚、李敦礼、郑璞方、罗树立、罗茂刚、林亚军、杨世福、张顺用、张西铭、唐世荣,袁炳林同志为理事;2005年 5月23 日,协会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铜仁地区戏剧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李严亚同志任主席,林亚军、罗树立、肖定国、郑璞方、何立高、王平香同志任副主席,林亚军同志兼任秘书长,陈金良任副秘书长,黎廷庠、周洁、罗茂刚、覃智扬、黎敬波、肖曲、樊江贵、林盛青为理事同志为理事;2007年5月15日,铜仁地区戏剧家协会在地区文联的领导下,顺利进行了第三届理事会换届选举。会上,林亚军同志代表上届理事会,作了工作报告。报告对上一届的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对今后我区的戏剧创作进行了规划。为了搞好选举工作,与会代表对新一届协会班子成员候选人,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后,林亚军、王平香、林盛青、王建、何立高五位同志,当选为新一届铜仁地区戏剧家协会班子成员,林亚军同志任主席,王平香、林盛青、王俊、何立高四位同志任副主席,秘书长由林盛青同志兼任,樊江贵、雷云锋、杨领等同志为理事。
会员发展 铜仁地区戏剧家协会自1983年成立以来,发展了几十名新会员,这些会员是:樊江贵、陈法权、刘家伦、雷云锋、杨领、杨光志、戴启晓、杨胜庆、刘莉芳、吕胜廷、秦治凤、肖曲、徐良、黎静波、王俊、郭建军、张军生、陈金良、李淑芳、罗浮兵、王健、郭江等50多名。而此前,已有李严亚、唐世荣、林亚军、王平香、罗茂刚、林盛青等先后加入了贵州省戏剧家协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林亚军被当选为贵州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2006年林亚军、王平香、何立高三同志,被中国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2008年,我会又向省戏剧家协会推荐了雷云锋、杨领、吕胜廷、张正义四同志。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