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代娥 土家族织锦技艺传承人(国家级) |
|
信息来源: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刘代娥系家族世代传袭。她十二岁时便跟着祖母彭妹学织锦,进入初中后便跟着大姐刘代玉学织锦,1978年高中毕业后便在家从事专业织锦,授三妹刘代英为徒,成为以土家织锦而闻名于湘鄂黔渝边区的刘氏三姐妹。1981年至1985年刘代娥应聘在湘西州花垣县民族织锦厂带徒授艺,先后授艺徒20多名。1987年3月应聘在张家界市担任工艺技术指导,传授艺徒10多名。1987年4月至1990年回村创办“龙山县捞车河土家织锦厂”,员工达16O多人,其中经她口传心授的织锦艺徒达32人。1990年至1995年与湘西自治州轻工局工艺美术研究所合办试制工场。 技艺特征
土家织锦历史悠久,从秦汉至唐、宋、元、明,史籍上曾有寅布、斑布、溪布、峒布、贡锦等称。这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或经纬皆丝,或丝经棉纬,在古老的斜织机上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成。其工艺独特,织造精细,以绚丽多彩而著称,以设色浪漫而见长,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纹样构成的题材内容及色彩运用的形式法则上。其图案有以动、植物为题材的,有以天象地舆及日常生活用具为题材的,亦有寓意吉祥及受汉文化影响的字画类。在构图中多以菱形、横式长方条形、斜式交叉等表现手法,组成几何形图案,以抽象而显其神韵。其图案十分丰富,仅流传在龙山洗车河流域的传统土家织锦图案就达160多种。 刘代娥生活在“女勤于织、户有机声”土家织锦之乡,从12岁开始学织锦,在40年的织锦生涯中,她师承祖传,又能博采广积,仅她搜集收藏的土家传统织锦就有100多幅。她功底深厚,工艺精湛,所使用的原料仍按传统工艺丝经棉纬或经纬皆丝的要求精心制作,显得精密细腻,很受市场欢迎。 个人成就
其个人成就主要表现在传承、发展和传播等方面,在传承方面,经她在本乡及花垣、张家界等地口传心授或指导生产的土家织锦青年艺徒达100多人。在发展方面,她坚持博采广集,在继承中求创新,其产品形式新颖而不失传统,品种多样而宜时尚,故能独树一帜,受到专家和研究机构的好评。在传播方面,经他复制的100多幅土家传统织锦被贵州民委、湖北民委和湖北民院作珍品收藏,湖北民院和吉首大学都以她的“捞车河土家织锦工艺坊”为点,在捞车河建立了田野文化研究基地,取得了很好研究效果。2006年5月下旬,国家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陈兴国、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学术部主任卢莹、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宝林、清华大学教授林乐成、梁任生等在龙山考察土家织锦时,对刘代娥给予了高度评价。 主要代表作品及作品展览、演出、收藏、交流、出版和获奖情况 作品《岩墙花》、《船船花》等土家织锦1990年在湘西自治州民间工艺美术大赛中获二、三等奖;她设计、制作的土家织锦服饰、挑花服饰1998年在昆明举行的“中国民族服饰博览会”上获优秀展品奖;2005年10月至12月刘代娥参加了湖南省工艺美术理论培训;2005年12月18日至20日参加了在长沙举行的“湖南省民间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会议”,并荣获突出贡献奖。
2006年6月9日被龙山县人民政府授予“土家织锦优秀民间工艺师”职称;2006年12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授予“土家织锦工艺大师”称号。2007年1月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鉴编辑委员会认定为“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生平和作品已入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通鉴•杰出传承人卷》。2007年3月14日被湘西州人民政府授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2007年4月被龙山县人民政府授予“龙山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