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土家族文化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真情故事
董长兰 石柱土家族夫妻俩妇唱夫随尽孝
                            作者:谭华祥 李绍然  信息来源:人民网


    俗话说“久病无孝子。”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马武镇宝连村宝石组村民董长兰、刘海余夫妇数十年如一日,侍奉多病“双亲”,近日又风光葬“母”。演绎一出“久病也有孝子”的活话剧。

  外来“媳妇”当闺女

  俗话说“少年怕丧父(母),中年怕丧妻(夫),晚年怕丧子。”2006年3月,晴天霹雳,“三不幸”都降临这个家庭。正当壮年的谭朝汉英年早逝,82岁的谭华山、86岁的田维菊夫妇失去赖以养老送终的儿子,刚满40岁的董长兰失去恩爱的丈夫,一双幼小的儿女失去了慈父。

  1986年,董长兰从原木坪乡(现龙潭乡)嫁到毛坡岭(小地名)。当时,66岁的婆婆就患有类风湿病,不能从事生产劳动;62岁的公公谭华山背驼腰腿疼,只能从事轻微的手上农活。

  和丈夫一道侍候多病的双老,董长兰没有一句怨言。家中顶梁柱的离去,当时85多的婆婆差点哭瞎双眼,81岁的公公拄着双拐眼中空无一物,两老都已不能从事任何劳动。董长兰一时不知所措。

  “您们不要担心,我决不会丢下您们不管的,有我一口吃的就先有您俩老的一口吃的,听说古时有人买母供养,何况我还是您们的儿媳妇呢。”董长兰抑制住悲伤,轻言细语安慰着年老多病的公公和婆婆。

  坚强站起来的董长兰,这样说的也这样做的,一口一声“爸”,一口一声“妈”,让二老逐渐走出了丧子的悲痛。

  “吃饭时,桌上的肉和蛋,妈妈总是要先送给爷爷和奶奶吃了,才准我们吃,她自己很少吃,到马武赶场买回来的糖和水果也要先给爷爷奶奶,当时我们觉得很委屈,现在可算明白了妈妈的心。”眼下已有20多岁儿子谭廷绪说。

  “长兰不是外来的媳妇,是亲生的闺女,把我们完全当自己的亲生父母侍候。”婆婆田维菊生前经常这样念叨。

  “补巴”儿子挑重担

  董长兰丧偶后,有不少好心人给她介绍对象。

  “我无论如何也不离开毛坡岭,我要为双老养老送终。”董长兰给好心人提出自己再婚的唯一条件。但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担子成她再婚的“拦路虎”,她的执着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2006年9月,彭水县太原乡年仅35岁的刘海余勇敢地走进了她的生活。

  “这副重担你担得起吗?”有人问他。

  “一个孝敬老人的人肯定能做个好女人,她有爱心,我有责任心,我们一定能担起养老抚幼的责任重担。”这个山里汉子说出愿意挑重担的简单理由。

  董刘二人结婚后,一个“外来”的媳妇,一个“补巴”儿子(当地老百姓把儿子亡后,再招人进门称为‘补巴’),和没有血缘的一双老人组成一个特殊家庭。

  “赡养承诺”解心结

  他们虽然一如既往孝敬双老,进屋一声“爸”,出门一声“妈”。但还是给本以平静了的不幸家庭这潭水中投下了一枚不大不小的石子,不断荡起涟漪。两老的脸上失去刚挂上不久的笑容。

  “上坡时两个老人都好好的,收工回来时经常看到婆婆脸上有泪痕,公公也是满脸愁云。”董长兰说起公公婆婆的不开心时,至今仍然很痛心。

  “爷爷、奶奶您们为啥不高兴呢,是孙儿不乖吗?”小谭也在父母的指使下旁敲侧击打探老人的心思。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董、刘夫妇经过细心观察揣摩,知道一双老人还是担心她们会离开这个家,丢下他们不管。

  2006年10月6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更是这个特殊家庭值得铭记的日子。董长兰安排一桌好吃的,一家人过节,饭后两夫妻一边一个把双老围在中间,再次给两个多病的老人郑重承诺:她们夫妻绝不离开这个家,绝不丢下两老人,有一口吃的一定会先让老人吃,有一件穿的先让老人穿。

  “爹、妈,您们如果担心我俩口不应心,说话不算话,可以写个生死赡养合同。”“补巴”儿子刘海余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口说无凭,有书为证。两个老人觉得这办法行,次日,董长兰刘海余夫妇邀请镇分管政法的领导、镇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签署了“赡养承诺书”,两位老人放了心。

  妇唱夫随尽孝道

  常年说:“福不双降,祸不单行。”把这句话用在这个特殊家庭很贴切,刚过不到两年和睦幸福的生活,不幸再次降临。

  2008年8月,家中年龄最大的婆婆田维菊患类风湿病瘫痪在床上,本来就比较困难的特殊家庭雪上加霜。

  侍候瘫痪在床的婆婆就成了董长兰每天的日常功课。董长兰给瘫痪的婆婆安排了独立的房间,专门给老人的房间安放了一台小电视机,做了一张床头可升降的木床;听说热水泡脚可治疗风湿病,董长兰就每天给婆婆泡两次热水脚,一昼夜给老人翻好多次身,热天每天给老人洗两次澡;躺在床上久了,老人双患上褥疮,董长兰就让丈夫到医院买回治褥疮的药。

  “老人瘫痪了,无论用什么药都不见好转,夫妻俩就四处寻觅民间单方。打听到‘雷公藤’可治风湿病,就叫丈夫到深山老林去找,找到后就给老人内服外敷。”邻居谭朝畔说起夫妻俩给老人悉心治病,深有感触。

  婆婆看到媳妇日夜操劳,疲惫不堪,非常心痛,总认为是自己连累了媳妇,起了“早死早解脱”的念头,药不吃了,脚夫也不泡了,急得董长兰跪在床前,“是不是媳妇做得不好,如果是您就骂我打我吧……”婆婆抱着媳妇的头就哭开了。

  2011年冬天的一个深夜,病人忽然想喝口鲜鱼汤,董长兰夫妻俩就打着电筒,步行近4公里山路,半夜敲开冷水鱼养殖场,买了一条2斤重的虹鳟鱼,回家煲汤给老人喝后已是凌晨4点多。

  年满88岁的公公谭华山,腰、腿、背经常疼痛,遇天气变化更严重,“补巴”儿子刘海余就每天给老捶背,阴雨天还要加热敷。

  今年8月11日,瘫痪在床近4年的92岁的婆婆田维菊不幸逝世,董长兰夫妇守灵5天,备足了寿衣、寿被、寿棺,请来50多桌亲朋好友,于8月16日为婆婆风光下葬。

  老人的生养死葬,董长兰夫妇正一步一步的兑现承诺,眼下正悉心照料着连行走都十分困难的“父亲”谭华山。

  她俩孝亲敬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事迹,在土家山寨广为传颂。


相关文章
·土家族歌舞片《天上黄水》在石柱黄水大剧院上演
·谭先杰与协和妇产科有个约会
·谭先杰 从土家放牛娃到协和医生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八大举措促进民族文化活动开展
·石柱土家人喜杀年猪迎新年
·别有一番滋味的《太阳出来喜洋洋》
·土家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由来
·徐浩斌 一幅书法藏52幅画
·石柱土家族的语言特征
·大型土家民俗歌舞《太阳出来》12月将在石柱演出

版权与免责声明 | 进入论坛

 
图说分享
· 廖汉生与贺龙电站
· 土家族开国将军廖汉生红军长征时期的思想政
· 邓君蕊 传播土家族文化的“校园大使”
· 杨军 创新丰富多彩的恩施土家族民歌和民
· 钟飞 回报桑梓开创旅游扶贫新模式的巾帼
· 彭英生 土家猴儿鼓王用鼓舞诠释苗族风土人
· 李克相
· 孙清彦与“惊涛拍岸”摩崖

田隆信 土家音乐是我一

杨正午 土家山寨走来的

谭学聪 将土家族文化传播

潘光旦 土家族与古代巴人
· 向仍旦  
· 漫说杨盛龙有关湘西散文的创作  
· 李小琳 回到魂牵梦萦的奶奶家乡酉阳  
· 向云驹 论“文化空间”  
· 萧洪恩与土家族哲学研究  
· 谭继文 五十年一觉石头梦  
· 谭继文的画 生活的孕育与启示  
· 单海鹰 土家民间工艺绘新图  
   邓超予 为传承和弘扬土家族文化做贡献
   开国中将廖汉生与十世班禅大师
   彭剑秋 土家族文化的守望者
   土家姐妹将建土家族医药治疗不孕症基地
   土家族籍全国政协常委田岚的时代风彩
   杨再平 刻骨铭心的城乡差别情结
   周水秀 土家山乡的平安守护者
   袁仲由 为民族宗教工作续写新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申请链接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大事记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2号楼6单元601室 
技术支持:北京比兹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QQ:649158369    邮箱:tujiazu@vip.sina.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鄂ICP备08100481-1号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130153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