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代兵 一名村支书32年的为民情 |
|
——记湖南省湘西保靖县迁陵镇大田村支书向代兵 作者:江世炎 向春秀 彭科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新闻背景: 7月2日,湖南湘雅医院落实省委书记张春贤的指示,为湘西老支书向代兵作了全面体检,结果显示身体状态良好。向代兵感激地说:“感谢省委领导和湘雅医院的关心,回到家乡后将继续带领乡亲们致富”。今年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诞辰88周年之际,湖南省委邀请全省14名“德才兼备”的镇村基层干部,与省委领导进行座谈,发扬党内民主,多采纳基层意见。张春贤特别看望身患肺癌手术后仍坚守岗位的向代兵,当场要求:“组织要对长期扎根基层、辛勤工作的基层党员干部定期进行体检,保证他们的身体健康。”并指示相关部门立即安排向代兵到湘雅医院体检。最后,张春贤一再叮嘱向代兵要照顾好身体,“有困难,可以给我打个电话或写封信。”
人物简介:向代兵,土家族,今年61岁,党龄39年,在湘西保靖县迁陵镇大田村当了32年村支书。1998年,在医院检查发现身患早期右肺鳞癌,后在湘雅医院手术切除了1/3的肺片。动完手术后休息不到半年,带病坚持工作,一干就是32年。他一直坚守在村支书的岗位上,带动大家大力发展椪柑、红薯和蔬菜三大支柱产业,带领村民致富,可他的妻子至今仍瘫痪在床。目前,全村椪柑发展到2200多亩,年产柑橘520万公斤,群众年人均增收1200元。村支部争取了通村公路、人畜饮水、低产田改造、农网改造等10多个项目,争取资金220多万元,新修了通组公路和果园路,修建了3条灌溉水渠和100口标准集水窖,维修了村小学和村卫生室,新修了村支部活动室。去年村人均纯收入3200元,村里孩子上学免除学杂费,100%的村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保户有供养,困难户有救助和低保,成为全县最早走上致富路的小康示范村。
是什么支撑了他的信仰?
向代兵在省委座谈会上深情地说:“回过头看一看大田村的变化,我感触最深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多年来,我们村这变那变,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来没有变。现在自己老了,但理想信念没有老,就是要永远跟党走,带好班,培养好人,让大田村人民生活更幸福。”32年来,向代兵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成为年过六旬的老人,但他对党的信念始终不曾改变,他执著奉献的精神始终不曾改变,他舍小家为大家的秉性始终不曾改变。尽管身患癌症,尽管妻子身体瘫痪,他仍然日复一日地为村里和村民的事奔忙着,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之路,他所在的村支部先后15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他本人先后17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保靖组织开展了向向代兵学习的活动
对他工作认真负责,处理事情讲究原则;在村支书的岗位上一干32年,为了项目,他经常吃着馒头去工作;为了村民,他顾不上自己瘫痪在床的妻子;为了村里的事业,他带病坚持了10年等精神进行了认真总结、学习。一场向向代兵学习的活动,正在保靖城乡悄然深入开展。6月26日,保靖县委发出《关于开展向向代兵同志学习的决定》,保靖县宣传等17个战线、迁陵等16个乡镇积极行动,深入开展向向代兵学习的活动。7月1日开辟专栏《村支书的好榜样》宣传向代兵,报道全县组织开展向向代兵学习活动的近况。保靖县政府门户网开辟专题《村支书的好榜样》,宣传向代兵的先进事迹。该县各行各业,采取开座谈会、学习县委《关于开展向向代兵同志学习的决定》文件、学习《团结报》推出的长篇通讯《村支书的好榜样》等方式,深入开展向向代兵学习的活动。保靖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宋宗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州委书记何泽中对学习向代兵作出重要批示后,我县对向代兵的学习、宣传特别重视,县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学习向代兵的工作,县委书记龙靖波、县长罗亚阳等对学习向代兵的先进事迹作了明确指示。向代兵是我县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之际涌现出来的基层干部典型,我县一定按照县委的要求,把时间集中起来,把精力集中起来,认认真真抓好典型宣传这件事。”
州委书记何泽中“发现”了“先进人物”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湘西自治州州委书记何泽中深入到他的联系点保靖县调查研究,了解到向代兵的工作情况和优秀事迹后,高度重视,作出批示:“我到大田村做过调查,看望过代兵同志卧床不起的妻子,与村里干部群众座谈过,大家赞不绝口。当32年支部书记,始终能得到党员群众的支持、拥护和赞誉,矛盾困难没难倒他,癌症病魔没打垮他,信念不移,勇于担当,责先利后,默默奉献,根本的是代兵同志有着一颗百姓心,有着一颗党员心,他把百姓心放在服务百姓中,把党员心放在造福百姓中。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境界,一个村党支部书记的品格。请组织部、宣传部进一步总结推介,要号召全州党员干部向向代兵同志学习,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履一方之责,谋一方发展,造福一方百姓。”
省委书记张春贤接见了他!
7月1日,在省委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基层党组织座谈会上,省委书记张春贤专门接见了保靖县迁陵镇大田村党支部书向代兵。当天,张春贤书记一走进会场,就十分关切地问:“代兵书记坐在哪里?”张春贤书记望着向代兵说:“你就是代兵书记啊。”省委书记和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在座谈会上,轮到向代兵发言时,张春贤书记先后3次打断发言,十分关切地问:“代兵书记,你真有60岁了?”“你们村里卖血是从哪年开始的,哪年才没有卖了?”向代兵告诉张书记:“我都已61岁了。由于村里十分贫困,村民卖血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80年代末就没有卖了。”发言快结束时,当向代兵说到“我虽然人老了,但对党的信念没有老”时,张春贤书记第三次接过话,说:“有了信仰,才有为村民工作32年的动力啊。”14名基层党组织的代表发完言后,张春贤书记在总结发言时深情地说:“代兵书记为党工作了32年,爱人身体不好,长期卧床,自己身患癌症,不容易啊。”散会合影后,张春贤书记又单独接见了向代兵。他把一份慰问金送给向代兵说:“你辛苦了,感谢你为党和人民做了那么多事情。”张春贤书记对随行人员说:“要对代兵书记的身体进行全面的检查,要请好教授、好专家一定医治好他的爱人。”张春贤书记还详细询问了向代兵家里的情况。临别时,张书记一再叮嘱向代兵:“你一定要保重身体,有什么困难,就给我写信。”7月2日,在省委组织部的安排下,湘雅医院的专家、教授为向代兵专门进行了体检。
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村支书?
向代兵,一脸和气,典型的土家山里人。1977年至今,在他连续担任村支书32年的岁月里,留下了他一串串忠于职守、为民办事、奋斗不止,把一个曾经靠卖血为生的穷山村变成全州有名的小康示范村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目前,全村有1300多人常年种植大棚反季节蔬菜,县城50%以上的蔬菜从该村进购。有500多人常年从事建筑业或运输业。目前,该村每年人均收入3200多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该村党支部书记向代兵的功劳。
谈到村里的情况,年满六旬的他如数家珍。大田村是典型的农业村,面积18.5平方公里,人口3507人,为保靖县第二大村。过去该村产业开发几乎为零,村民们曾长期为解决温饱而奔波。村里仅有一条泥巴路与外界相连,交通不便成为该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向代兵6次来到县农开办要项目,向农开办领导详细汇报村里的情况;看着向代兵一副因疾病和劳累憔悴却又满含期待的模样,农开办领导被深深感动了,答应为大田村拨款70万元。大田村小学教学楼原是一座危房,向代兵看在眼里,愁得睡不好觉,设法筹集到20余万元,为村里新建了一所教学楼。2008年筹集资金220万元,为村里新修了一条2.5公里长的通组公路,一条2.7公里长的果园路,修建了3条总长1.5公里的灌溉渠道,为天堂、新桥、曾家等组建成 人畜饮水等工程。县交通局局长葛晓红说起向代兵为通组公路5次找她争取项目的事,感叹不已———2008年初,向代兵看到三村合并后新增加的天堂组的通组道路破烂不堪,村民出行十分不便,找到了她,请求帮助解决。按惯例,县里的村道硬化项目年前州里就定了,天堂组没进计划,县里没有权利擅自更改。她只好遗憾地告诉他。没几天,向代兵又来了。葛晓红知道他不信,便翻出县里的计划表给他看。他没说什么,走了。过几天,又来了,还是好言好语地请求。来来往往,局里的人都认识向代兵了,一看见他就晓得又是来要项目的。三次、四次,葛晓红被他近乎固执的执著打动了,想破个例:“要搞这个项目,按规定我们只能投15万元,你们自己还要找15万元配套资金。”向代兵一声不吭地走了。葛晓红以为15万元的配套资金难住了向代兵。谁知,过了半个月,向代兵又来了,风尘满面,喜形于色:“葛局长,我们15万配套资金已经落实了,项目可以实施了吧?”原来这半个月里,向代兵在东奔西走,筹集配套资金。葛晓红动容了:“有你这么热心的支书,没有计划,我到州局去就是讨也要讨回来!”如今,一条1.5公里的水泥路直通天堂组,公路两旁绿油油的柑橘林清香扑面,沁人心脾。今年,他又从县移民局、发改局、扶贫办等单位争取到资金35万元,启动村里果园内小龙水工程,对村里农网进行全面改造。如今,大田村80%以上的农户喝上了自来水,村里水、电、道路等设施完善,村民的生产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由于长期劳累,1999年6月,向代兵被检查出患了肺癌。当时他才50岁,幸运的是,由于发现得早,手术成功,医生嘱咐他要好好休息,但他治疗不满一个月,身体还没康复,就为村里忙开了。妻子2003年7月患上脑溢血,半身瘫痪,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当时两个女儿都还在读书,家庭重担全部落在他一人身上。今年3月,他的妻子大腿骨摔成骨折,再一次住进医院。料理家务,下地干活,主持村里大小事务,向代兵每天没有一刻清闲。患病后的向代兵身体大不如以前,特别是每年的春、冬季节,他经常患感冒等病,打针吃药成了家常便饭。患病十年以来,他却没有请过一次病假。在为村里争取项目资金、处理村里大小事务的过程中,向代兵的口袋里经常装着的是一个暖水瓶和一包包的药。
“向书记为全村操劳了一辈子,村里人富了,他却要靠女儿接济”, 村秘书贾祖明道出了全村人对向代兵的愧疚之情。作为一村之长,常需牺牲个人利益、受不少委屈,可向代兵却毫不在乎。村里有500多米长的水渠是从他三兄弟的田里经过的,却没拿一分赔偿。由此深得群众好评,使各项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如今,大田村人富起来了,70%以上的农户盖起了新楼房,多数家庭有了彩电、冰箱、液化气灶等,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然而,向代兵和妻子至今仍住在70年代建造的陈旧的木屋里。对此,他调侃说:“自家的‘古董’说不定将来价值连城呢!”他的屋里没有几样像样的家具,仅有一部小尺寸的旧彩电表明这是一个现代家庭。村里的困难救助、最低生活保障金等,他总是让给别的村民享受。实际上,供两个女儿读书,为妻子和自己治病,加上妻子长期丧失劳动能力,他才是村里最困难、最需要救助的人。如今,向代兵仍然种着1亩多田,他无法下地,村民们就主动帮他耕种、管理、收获。
七尺男儿也流泪
1975年3月,他服役期满,退伍回家。在列车徐徐开动,挥别战友和西安古城的那一瞬间,泪水刷地忍不住夺眶而出,洒落一路。第二次落泪是因为放弃当干部。刚回来就当民兵营长,他不辱使命,把民兵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第二年春天,县里下来提干指标,领导第一个想到了他。提干,就意味着跳出“农门”,成为“国家干部”,吃上旱涝无忧的“皇粮”,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然而,不久,公社领导却变卦了:“代兵呀,论人品、能力和表现,你都可以提干。可是你看,现在魏家这么烂,要个得力的人把它拉上路才行啊。这个村支部书记,你必须搞!”不是商量,而是命令!既然是命令,就得服从!在部队的大熔炉里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向代兵,想起领导满是信任和期盼的眼神,想到朝夕相处生活窘困的乡亲,向代兵一把抹掉泪水:“当干部、当农民,怎么都是一辈子。我是村里的人,党培养了我,部队教育了我。既然党相信我,我就好好地搞,要搞出个名堂来!”第三次落泪是因为妻子人工流产。1981年秋,国家刚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农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向代兵的父母也不例外。当时,已经生了两个女儿的妻子已怀孕6个月了。父母都希望能生个孙儿。这时,计划生育工作组进村了,两位老人急得哭了。向代兵心里犯了难:让妻子流产,对不起父母;如果不流产,自己是党支部书记,计生工作推不动,将来很多工作也难做。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王云莲流着泪说,“我听你的”。向代兵又找到父母:“我是党支部书记,我不带头谁带头?怎么说服别的两女户?”父母不做声了。不久,向代兵陪着妻子做了人流。之后,在向代兵的带动下,村里27个已为人父的男人采取了节育措施。当时,魏家村成为全县落实节育措施最早最多的村。
“跟着他,有搞头”!
上世纪80年代初,刚包产到户,种什么,怎么种,大家心里都没有底。种杂交水稻、地膜包谷、推广“双两大”、旱育秧……每项新实用技术刚刚推广的时候,向代兵都带头做在前面,给乡亲们做示范。以至于村民们经常是看见他家怎么种就跟着种。通过带领村民科学种田,全村水稻亩产达到450多公斤,玉米亩产400多公斤。尽管这样,然而魏家村田土少,人平才三分田四分土。为了生活,一些人想到去卖血换钱,300毫升血浆换来58元在当时也是不菲的收入。据村里人回忆,多的时候,全村2/3的男人,1/5女人都卖过血,一时成为湘西地区当时出了名的“血库”。久而久之,人卖懒了,嘴卖馋了,身体卖垮了。看到乡亲们蜡黄的脸色,病态的身体,向代兵既感到自责,又感到心痛。一定要找到致富的路子,让村民们尽快脱贫致富,魏家不能靠卖血为生!他跑乡里、县里,求“爹爹”、拜“奶奶”,终于从县政协争取到1万元投资,到村里尝试推广椪柑。项目争取到了,口水讲干了,但乡亲们不相信农民可以不种粮食,靠种柑橘能讨吃、赚钱。向代兵和妻子一商量,扛着锄头在自家地里率先种了2亩椪柑。3年后挂果,一亩1000多公斤,七八角钱一斤,一下收入了几千元。这下村民服了,纷纷闻风而动,把地里的包谷改种了椪柑。之后,向代兵与人合伙开采石场,办大米加工厂,养波尔山羊……事事走在乡亲们的前头,给村民做样子,试水深。有人问当地村民为什么那么相信向代兵?得到的答案是:"兵哥为人正派,做事公道,什么事都给我们带头做样子,听他的没错。告诉你吧,我们这里兄弟分家当、分田土,父母不参与,都是兵哥帮我们做主。跟着他,有搞头,也有奔头。”现在,该村成了全县乃至全州有名的“小康示范村”。大田村成了安居乐业的福地,周边村寨的女孩子都愿意嫁到大田村,一些嫁出去的女儿也携夫带子回大田村居住,很多外村男子都到大田村做上门女婿。据粗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大田村倒插门女婿只有20余家,到去年竟然有150多家。村里还有两个现象让人感到新鲜:一个是村里只有4个人到外面打工,另一个是村里没有一个留守儿童。
“代兵这个人,他心里时时装着全村百姓,他办事,我们放心!”
保靖县委常委、迁陵镇党委书记向安生告诉笔者。近几年时间里,向代兵通过实实在在做事,先后从交通、水利、农口、广电等县直部门争取到通村公路、人畜饮水、低产田改造、农网改造大小项目10来个,争取来资金220多万元。县水利局副局长张生勇对向代兵的评价很有代表性:"向代兵这个人肯做事,会做事,也能做事,把项目放在他们村,我们放心。真正达到实施一个项目,造福一方的效果。所以后来我们给他们村的项目越来越多,投入越来越大。32个寒暑春秋,向代兵和村支两委一班人带领村民们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修水渠、开发产业,一路风风雨雨,干成了祖祖辈辈梦想多年没有干成的事,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才能体味。"“他这个人,确实要得”,向代兵心中有一本“账”,村里的大事小事,他了然于心。“兵哥,挂果3年的椪柑一棵补偿多少钱?田、土是怎么补的……”,“挂果椪柑每棵265元,田每亩补24400元,土每亩补16800元。你屋那块地有500多根柑子树,应该补13万多元……”……他对答如流,补偿政策烂熟于心。当了32年的支书,谁家有个什么困难,遇上什么事,他总是能了如指掌,在第一时间赶到。向玉莲老人原本是魏家村人,年轻时嫁到一个偏远小村,膝下无儿女。丈夫离开人世后,生活更加困难。向代兵知道后,叫人把老人接回魏家居住。向代兵坚持每个星期探望一次,每月自己掏钱给老人30元的零花钱。逢年过节,就为老人送上节日慰问品。“代兵比我的亲人还亲。”向玉莲老人逢人就说。2002年8月的一天,老人与世长辞,临走时她紧紧握着向代兵的手,断断续续向前来探望的村干部们说:“我能活到今天,全靠代兵和你们。”2006年,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时,尽管向代兵先后多次上门走访,苦口婆心地劝说,可大田村杨湾组70岁的向仁贵就是不肯参加合作医疗。 2007年,向仁贵的爱人突发阑尾穿孔,治疗花费7000多元。向仁贵十分后悔当初没有参加合作医疗。没有想到的是,向代兵这时却找上门来,帮他到合管办把发票按规定报销了,补回3000多元。向仁贵又惊又喜又愧。原来,虽然当初部分村民不肯交纳费用,向代兵还是和村主干一道为大家垫交了合作医疗费用。从这以后,大田村100%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吃得亏,才拢得堆呀”!
在村里,说起向代兵,无论是村组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竖起大拇指:“他办事公道、宽容大度、吃得亏、硬扎!”村里修灌溉渠道,占去他家三兄弟近300平方米的田土,他一声不吭,两个弟弟也在他的带领下放弃了补偿要求。为帮村民找致富路子,他与人合伙试养波尔山羊,结果亏了2万多元,他也硬扛了。当了32年村支书,他没有统计过自己到底为五保老人、贫困户资助了多少,自己又放弃了多少属于自己的收益。村里60%的村民都修了新楼房,他家还是6间平房,地基打好了多年,房子却一直没见影子。为了给妻子治病,向代兵四处举债2万多元。向代伍、李文和、龚代云等村民暗暗地想给他资金帮助,可他从来不肯接受。每次他到县里跑项目,为贫困户申请救济,他从来不说自己的事,没有为自己向组织开过一次口。今年5月初,湖南省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根据村里调查统计,大田村有96户300余名村民符合相关要求。好心人劝向代兵:“你是复员军人,又是两女户,身患癌症,家里还有一个重病缠身的妻子,完全可以享受‘两项制度’优惠政策。”然而向代兵拒绝了:“这个我不能要,要了怎么给没得的人做工作?”5月中旬,新并入的桐木组的20多位没有享受到这一政策的村民气冲冲地来到向代兵家中,要找向代兵讨个说法。大家认为,村干部肯定是“叫花子烤火———往自己怀里刨”,好处都自己占了。可是,把村里几次张榜公布的名单上上下下看了个遍,却没有发现向代兵的名字。向代兵的大女儿向春艳流着泪把众人引到母亲的病床前,当看到卧病在床的王云莲时,大家一个个愣住了。年近70的李文英老人含着泪拉着王云莲的手说:“妹妹啊,对不住,没想到向支书家里这样困难,都没有把自己列进去,我们闹得不应该。”本来一肚子意见的20多位村民,一言不发地回家了。事后大家才知道,就连向代兵身患肾病家庭贫困的妹妹想要个名额,也被向代兵给劝退了。对此,妹妹还颇有怨言。可向代兵说:“当干部总要比别人多吃点亏,谁让我是村支书,谁让你们是我的亲戚啊,吃得亏,才拢得堆啊。”去年5月,魏家、大田、桐木三村合为大田村后,第二次换届选举。正准备填选票时,58个党员都表示,要选就选能为大家真心办事的人。最后向代兵全票通过,当选村支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