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土家族文化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特写
谭先杰 从土家放牛娃到协和医生

 作者:谭先杰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一个在艰苦环境中也懂得奋斗的人,一个不怨天尤人、不放弃希望的人,才能抓住时代机遇,让梦想实现。

  小时候,我常和母亲一起为生产队放牛。那时天天想着看看山外的大河。10岁那年,母亲带我搭拖拉机爬上高山,看见了挂在天边的长江。母亲对我说,河那边有个很大的医院,什么病都能治好。

  后来我走出了村庄,到县城中学寄宿。12岁那年,母亲不幸因妇科肿瘤离世,听到这个噩耗当时我就昏了过去,悲伤中暗下决心,将来要当一名什么病都能治的医生,帮助像我母亲一样的人。

  1987年,作为我们那个土家族村第一名大学生,我考入华西医科大学。上大学对我并非易事。母亲去世后,生活费难以保障,吃饱饭甚至是我很长一段时间的渴望,以至于我差点辍学。我利用替教授誊写稿件、暑假与父亲一起制砖、寒假到集市上书写春联等方式,勤工助学;另一方面,学校提高了我的助学贷款等级,而我通过学习,创造了连续3年医学院全年级总评第一的纪录,也获得了奖学金,大学梦得以延续。我深切感受到,只要自己肯奋斗愿努力,就一定有很多改变命运的通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我这样一个从山里走出的穷学生,被北京协和医院录取为实习医生。那个时代,进入协和医院学习和工作,几乎是每个医学生的光荣与梦想,向林巧稚教授、张孝骞教授等前辈学习,也是我的梦想。实习半年后,我成为协和医院妇产科一名“编外医生”。后来我又考取了博士,专门研究妇科肿瘤,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全国首先建立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外细胞培养模型,并得到了国际妇产科联盟的认可。

  母亲的去世,让我对攻克妇科肿瘤有难以割舍的情结。在这条梦想的道路上,我得到了所在医院、所在团队和导师的大力支持。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培养计划,我与北京各医院青年人才共同学习交流;赢得法中科学与应用基金会的奖学金,我到国外进行妇科肿瘤的博士后研究;获得协和医院百人计划资助,我访问了包括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哈佛大学布莱根和妇女医院以及肿瘤专科排名前两名的癌症中心。不断学习新的知识,追逐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我离梦想日益接近。而每一次成功为患者实施妇科肿瘤手术后,哪怕再苦再累,我都倍感欣慰,无怨无悔……

  “个人的命运和梦想是和时代紧密相连的,没有人能跨越他所处的时代。”——这是我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郎景和教授说过的一句话。回过头看,时代其实给予我很多。我的大哥和二哥学习成绩也很优秀,但由于正值“文革”,姥爷家属于“成分不好”的乡绅,他们连考学机会都没有。如果不是改革开放给个人带来的发展机会,如果没有学校、医院、科室为培养人才搭建平台,我的梦想仍然远在天边。

  从土家放牛娃到协和医生,一个个梦想的实现,既有个人的努力和坚持,也离不开亲情、友情、同学情、师生情的支撑,更离不开时代的机遇。虽然这个社会并不完美,虽然我还不够成功,但我想告诉那些还在艰苦环境中奋斗的人,抓住这个时代,不怨天尤人、不放弃希望,梦想就有可能实现。

        链接:

        谭先杰,男,土家族,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1970年12月出生,医学博士,北京协和医院妇科肿瘤医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编委,《中国妇产科与计划生育杂志》编委,《中华医学百科全书》妇产科卷主编助理。

    1993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工作至今。2005年-2006年赴法国巴黎大学进行妇科肿瘤的博士后研究。

    主要从事妇科肿瘤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目前对子宫颈病变和子宫颈癌的关注较多。

    近5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参与编写和编译《临床妇科肿瘤学》、《探秘妇科肿瘤》、《妇科肿瘤210个怎么办》、《妇产科急诊学》、《妇产科遗传学》、《携手更年期》、《妇产科用药》、《子宫颈》等8部专著。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1项,参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7项,2003年入选北京市 “科技新星,先后获得2004年北京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相关文章
·土家族歌舞片《天上黄水》在石柱黄水大剧院上演
·谭先杰与协和妇产科有个约会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八大举措促进民族文化活动开展
·石柱土家人喜杀年猪迎新年
·别有一番滋味的《太阳出来喜洋洋》
·土家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由来
·董长兰 石柱土家族夫妻俩妇唱夫随尽孝
·徐浩斌 一幅书法藏52幅画
·石柱土家族的语言特征
·大型土家民俗歌舞《太阳出来》12月将在石柱演出

版权与免责声明 | 进入论坛

 
图说分享
· 廖汉生与贺龙电站
· 土家族开国将军廖汉生红军长征时期的思想政
· 邓君蕊 传播土家族文化的“校园大使”
· 杨军 创新丰富多彩的恩施土家族民歌和民
· 钟飞 回报桑梓开创旅游扶贫新模式的巾帼
· 彭英生 土家猴儿鼓王用鼓舞诠释苗族风土人
· 李克相
· 孙清彦与“惊涛拍岸”摩崖

田隆信 土家音乐是我一

杨正午 土家山寨走来的

谭学聪 将土家族文化传播

潘光旦 土家族与古代巴人
· 向仍旦  
· 漫说杨盛龙有关湘西散文的创作  
· 李小琳 回到魂牵梦萦的奶奶家乡酉阳  
· 向云驹 论“文化空间”  
· 萧洪恩与土家族哲学研究  
· 谭继文 五十年一觉石头梦  
· 谭继文的画 生活的孕育与启示  
· 单海鹰 土家民间工艺绘新图  
   邓超予 为传承和弘扬土家族文化做贡献
   开国中将廖汉生与十世班禅大师
   彭剑秋 土家族文化的守望者
   土家姐妹将建土家族医药治疗不孕症基地
   土家族籍全国政协常委田岚的时代风彩
   杨再平 刻骨铭心的城乡差别情结
   周水秀 土家山乡的平安守护者
   袁仲由 为民族宗教工作续写新篇章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申请链接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大事记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2号楼6单元601室 
技术支持:北京比兹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QQ:649158369    邮箱:tujiazu@vip.sina.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鄂ICP备08100481-1号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130153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