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凤土家摆手舞 |
|
作者:来凤文化馆 信息来源:来凤网
“摆手舞”是土家族世代传承的一项传统的载歌载舞文化活动,它以祭祀祖先、祈求五谷丰登、兴旺吉祥、娱乐信仰为目的。可以说,这种舞歌形式及内容是土家族一种历史渊源而又悠久的文化现象。还有“南摆手”、“北跳丧”之说。据《来凤同治县志》记载:“五代时,施州漫水寨有木名普舍树,普舍者,华言风流也。昔覃氏祖于东门关伐一异木,随流至那车,复生根而活,四时开各种百花,覃氏子孙歌舞其下,花乃自落,取而簪之。他姓往歌,花不复落,尤为异也。”这段历史生动记述了土家族祖先围着普舍树跳摆手舞的情景,很有它的历史性和神秘色彩。与来凤一水之隔的龙山《光绪戊寅年龙山县志》也同样有摆手舞的有关历史记载:“土民赛故土司神,旧有堂,曰摆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陈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毕,披花被锦,帕首,击鼓鸣钲,跳舞唱歌,意数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时,男女相携,翩跹进退,故谓之摆手。”鄂湘相邻来龙二县,不光是同宗共祖,而且歌舞无异,共同生活在武陵山区这块古老而又悠久的土地上,世代繁息。
尽管土家族摆手舞传承千古,内容含义深刻,可以说是土家族人团结兴旺的象征,但是,在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统治压迫下,武陵区域军阀土匪患难成灾,岁无宁日,摆手舞近乎濒危灭绝。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正式认证了土家族,并对土家族历史传统文化进行发掘、搜集。特别是五十年代,土家族不少的老文化工作者,历尽艰辛,把摆手舞进行系统整理、传承弘扬、示范维护,使摆手舞成为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舞蹈。同时,还形成了以武陵山区酉水河为纽带的土家族摆手舞文化圈。
来凤摆手舞历史发源地主要集中在百福司和漫水一带。尤其是百福司河东的舍米湖村,把摆手舞传承得较为完整,且具有传统的原汁原味特色。据舍米湖摆手舞传承人彭昌松介绍说:“我们彭氏家族把摆手堂视为祠堂,不光在里面跳摆手舞,而且还要处理宗族所发生的大小事故,由族长统一指挥。特别是正月初三和十五这两天,我们彭氏家族男女老少都要到摆手堂中去集会,全族人凑不少钱财,由族长负责购买猪羊鸡鸭,在摆手堂先敬祖先,后跳摆手舞,最后,族长就把这些祭祀品分给全族老少吃喝,可以说是全族人在一起过大年,场面十分壮观,也体现全族人十分团结,共同对外的意义。”
舍米湖摆手堂比较古老,据现仅存的两块石碑文字介绍,清道光及清光绪年间,由彭氏家族凑钱对摆手堂进行了维修,由此可见其历史的渊源。摆手舞过去土家人叫它“舍巴”,其意为“教神跳”,因而摆手堂又称“神堂”。里面供着土家族始祖彭公爵主、田好汉、向大官人。据河东有关庙堡摆手堂残碑铭文载:“盖闻神威赫矣,千秋顶祀之瞻,盖貌巍峨百世,此皆生而为英,死而为灵也,弘仰献之重,唯我爵主,昔威震乎保靖。”这就充分说明,河东地域彭氏的祖先不光由湘西的保靖生支,而且祖先可以顶天立地,被族氏视为盖世英雄而敬供之。
来凤土家族每族都有自己的摆手堂(又称祠堂),目前保存最好的是舍米湖,其它村寨摆手堂已经遭到破损。来凤县为了弘扬发展摆手舞这项传统文化,在县城建了一座摆手堂,其貌较壮观。二十一世纪,省民委拨专款又在舍米湖村修建了另一座现代模样摆手堂,为土家族摆手舞传承、弘扬、发展提供了基础。
土家摆手舞分“大摆手”和“小摆手”,前者规模较大,多在大型广场进行,后者较小,一般在摆手堂举行。在来凤土家族只流传“小摆手”。
摆手舞主要动作是“单摆”、“双摆”及“回旋摆”。其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甩同边手、走同边步,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双臂摆动的幅度不超过双肩,有着“龙行虎步”的风采。
摆手舞动作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狩猎舞:主要表现狩猎活动和模仿禽兽活动姿态,包括“赶狮子”、“拖野鸡尾巴”、“犀牛望月”、“磨鹰闪翅”、“跳蛤蟆”等。由于年代久远,在本地只保存“磨鹰闪翅”、“跳蛤蟆”、“拉弓射箭”三种。
二、农事舞:主要特点是表现土家族人的农事活动,其中有“挖土”、“撒种”、“纺棉花”、“砍火渣”、“烧灰积肥”、“织布”、“挽麻绳”、“插秧”、“种苞谷”等。现仅存“撒种”、“插秧”、“纺棉花”三种。
三、生活舞:主要动作有“扫地”、“打蚊子”、“打粑粑”、“水牛打架”、“抖虼蚤”、“比脚”、“擦背”等几种,现存“抖虼蚤”、“比脚”、“擦背”三种。
据说远古时期还流传有“军前舞”和“宴会舞”,但已失传多年。
摆手舞的几种作为装饰性和纯娱乐性的舞蹈动作,使摆手舞形成统一的整体,显得刚劲、质朴、粗犷、清新,成为表现土家族历史生活的绚丽画卷。
摆手舞的打击伴奏乐器有大鼓和大锣各一面。演奏时,一人或两人在摆手堂的中央击鼓鸣锣,以示指挥全场。其节奏平稳,强弱分明,雄浑深沉。具体打法如:
单摆:||:点 列 列 咚咚 | 点咚 列咚 点 咚咚:|| 双摆:||:点 咚 | 点 咚 | 点咚 乙咚 | 点 咚:|| 回旋摆:||:点 咚 | 点 咚 | 点咚 点咚 | 点咚 乙咚 | 点 咚 :||
据舍米湖摆手舞传人彭昌松介绍:“摆手歌没有什么曲谱,它纯属跳摆手舞众人为了激发情感而进行吼喊的一些语言,如:苞谷成熟啦/猴子也来啦/野鸡也来啦/野猪、泥猪也来啦/男女老少都上坡/点火把/锣鼓打/吓走猴子/赶跑野猪/赶收苞谷背回家。每次跳摆手舞都是这么喊的。”
据龙山有关摆手舞人介绍,他们跳摆手舞时唱的摆手歌也很通俗,如:桃子开花了/晓得春到了/桃子熟了/晓得夏天到了/树叶落了/晓得秋天到了/雪花飘了/晓得冬天到了/画眉叫了/晓得挖土了/阳雀叫了/晓得下种了......
总之,不管是来凤舍米湖的摆手歌,还是龙山土家摆手歌,都几乎相同。这就更加说明,土家族人不光会跳摆手舞,而且唱的内容也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同时,也提醒人们农耕生产季节来临,更体现出注重丰收抢食,与天斗,与兽斗的那种场面。
土家摆手舞不光有它的纯朴、粗犷、浩大的特点,而且还引起不少文人墨客的关注和赞颂。据说各个历史时期的统治者,都制止土家族人跳摆手舞。因为集居活动就是聚众闹事的前兆。但“屡出示而禁不止”,土家族人“亦修其教不易其俗”。不少文人对统治者这种残酷禁锢土家族跳摆手舞深感厌恶,自己还亲自参与到摆手舞活动之中,还写出不少诗作佳篇。如永顺知县陈秉钧看到摆手舞这种宏大场面,便写道:“割据千秋竟若何,雄图偏踞仗岩坷。天环万岭开关寨,地束重滩助甲戈。五代兵残铜柱冷,百蛮古风峒民多。而今野庙年年赛,里巷犹传摆手歌。”
又如咸丰年茶陵州学正唐人汇观摆手舞后即兴作诗道:“千年铜柱壮边陲,旧姓相连十八司。相约新年同摆手,春风先到土司祠。”
清同治年贡生彭施铎观看摆手舞后感慨道:“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千人叠,一片缠绵摆手歌。”观看摆手舞后作诗最现实的还是秀才彭勇功:“新春摆手闹年华,尽是当年老土家。”
以上文人之作都充分体现土家族人跳摆手舞的历史悠久,而且还冲破封建统治者的种种禁锢,长年传承弘扬,从未间断,且一年更比一年有气势,场面更加宏伟壮观,千古不衰。回想起来,土家族的这种文化现象绝非偶然,它是土家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世代沿袭的文化习俗而形成的。它以史诗般的结构和炽热的色彩,向人们展示出一幅幅气势磅礴的民族历史画卷和风情浓郁的土家族人生活画面。
正因为土家族摆手舞有它如此的生命力,所以它成为自身民族一朵灿烂的文化艺术奇葩。它不光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被申报成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有不少文艺专家、学者、国外友人、文艺工作者以及国家省、州电视台都前来土家族地域进行观摩、拍摄、领教,使不少土家族摆手舞传承人成了有名的传承人代表,到省、州有关单位去授教,使土家族摆手舞从大山深处传到国内外。据来凤县老一代文化工作者、著名的音乐研究获副局职称的王兰馨老师介绍说:“莫看土家摆手舞俗气,属于‘夏里巴人’的土文化,但它曾登过武汉的大雅之堂,受到省领导的接见。1958年,武汉人民艺术剧院看到摆手舞在汉表演后,还专门派编导到土家族地域来写摆手舞。省歌团以摆手舞为原型素材,创作出闻名全国的舞蹈《土家喜送爱国粮》。1980年5月,来凤县成立土家族自治县,老城举办了规模空前的摆手舞表演,给中央及省州各级领导观看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83年12月1日,成立恩施自治州,万人组成的土家摆手舞队进行了盛况空前的摆手大游行,通过各种媒体宣传,使土家族摆手舞更加闻名于世。2001年5月,来凤县人民政府承办了湖北省首届摆手节,其规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活动。2009年,来凤将在省委省政府支持下举办规模更大的土家摆手节,直接影响全国,来牵动湖北旅游大圈。”
除来凤土家族举办以上上百次大小规模的摆手舞活动外,龙山、永顺、酉阳、长阳等地也多次举办过不同层次的大型摆手节活动,使土家摆手舞,在整个武陵地域更加盛世空前。它会带着雄浑的节奏和天籁之音奔向全国,走向世界,更会伴随着土家族奔向小康社会,奏着和谐的音律走向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未来。
为了让土家族这一传统文化能够世代传承,弘扬发展壮大,来凤县县委、人民政府还制定出有关保护、传承、弘扬计划:
一、建立摆手舞文献档案;挂牌成立摆手舞研究室;在来凤网站开通土家摆手舞有关抢救保护、传承弘扬、发展的网页,同时,做好传承人命名。
二、编辑出版《湖北来凤摆手舞集成》和资料光盘;启动湖北来凤摆手舞知识进行地方教材编写计划;建立实物陈列室和电子资源库。
三、召开湖北来凤土家摆手舞理论研讨会,出版一本理论研究文集;编写《湖北来凤土家族传承人传记》;在全县中小学普及摆手舞。
四、组织一次武陵山区较大规模的摆手舞比赛;三年内在县城修建一座大型摆手堂,可容纳上万人跳摆手舞;有关乡镇修建三座摆手堂,作为乡镇举办摆手舞的活动场地。
五、编印《湖北来凤摆手舞》画册。
如今舍米湖村的原始原味的摆手舞已经被纳入旅游重点项目进行打造与开发,摆手舞传人彭昌松被州命名为“摆手舞大师”,鼓手彭承金被省命名为“摆手舞传人”、“鼓王”,百福司镇被国家命名为“摆手舞艺术之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