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节日与历法 |
|
作者:彭英子 信息来源:中国龙山网
土家族世代居住在武陵山中,是一个典型山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生活。随着社会的、人类的进步,慢慢地认识世界,适应自然规律,形成了约定成俗不成文的历法,年复一年地指导着农事和渔猎生活。
一、节日是土家族历法的主要表现
土家族节日一年中过五个较大的节日。它们分别是正月十四社巴日、四月十八日、五月十五大端午、六月六日吃新节、九月十九大重阳。从上面数字不难看,土家人过节日不是提前一天过节就是推迟10天过节。我们避开种种的美妙传说,其实是山地民族的历法的反映。如:土家人过十四节,因正月初三至十四一般开展跳摆手舞活动时间,故把十四称为社巴日的终端日,到了十四不再跳了,吃完过年时的备菜,烧掉过年期间杀牲畜时用钱纸醮血粘贴在各门上的纸,准备农耕或出门狩猎。故有“烧了门钱纸,各自找钱米”或“各讨各的吃”等俗语。每到正月十五之后,乘寒春交替之际。农闲之余进行狩猎,以所获的兽皮、肉,特别是麝香等换取钱来购买农事所需用品,有的至到清明前才赶回家中,从事农耕。
四月八时节正是小满节气,武陵山区农活最忙的时候,没有时间过节日,只好推迟10日到十八过节,才有闲空。同时,土家人对牛很有感情,相传十八日是牛的生日,让牛休息,有的地方把它定为“牛王节”。所以,栽耙农活一般都要在十八日以前基本完成。由于秧栽完了,敬敬婆婆神,祈求莫起病虫害,保佑五谷丰登。五月端午节,土家人不过初五,而过十五大端午。等着五月十三日的磨刀水,要杀猪宰羊,预备十五日请客设宴。端午管里即到夏至时节,田间管理尤为重要。所以,端午就是一个农田管理的标志日。及时清沟、引水,稻田堵溢口,灌满田水,以防干旱。家中的大桶小缸都要盛满水,日后备用。
“王八哩罗,赖蛤蚂躲端午”的黄鹂一叫,人们知道五月来临,说来也怪,五月初五至十五这些天确实找不着,赖蛤蚂,俗语云:“躲得了初五,躲不过十五”,十五以后又有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而土家人不过初九,而过十九大重阳。初九时节正霜降之时,要摘茶子。茶子是一种植物油,重阳时成熟。免于鼠类的糟蹋。几天之内到树上采摘完,才能保证产量和质量。土家人深知个中道理,宁愿迟过节日,也要摘茶籽归屋,到十九时,茶子摘完,安心过节。重阳不请客,每家每户杀鸡宰鸭。酒足饭饱吃一顿,又安排下段农活捡桐子。表现了土家人的勤劳智慧,不违农时的科学态度,按自然规律,安排农事活动和节假日。
二、物候——土家族历法的时间表
动植物是大自然产物,春花秋实,反映了一定的自然规律。土家族长期生活在武陵山中,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大自然的物种往往成了某些宗族姓氏崇拜的图腾,恭为祖先进行祭奠。即所谓的“无丑不成族”。例如:鹰蛇——谭姓的祖先,虎——覃姓的祖先,水獭——田姓祖先,花牛——向姓,还有婆婆树,甚至对那些无生命的物体也当作干爹进行祭拜,如:水生、岩山等敬水敬石头。
一些物种的生存规律和活动现象又成了人们掌握季节,预知天气的生物钟了。
下面就以一年的时间顺序,按月举例,说明物候的历法作用。
二月桃花干。二月是桃花盛开的季节,一般有几天晴的天气,正是刀耕时节,土家人用柴刀砍火畲,柴草易干,易烧,到清明时便于撒谷种(小米),俗谚“桃子卡普赴,揭芜扎提乎。”意思是“桃子开花,就要砍火畲。”同时,各家各户乘天晴,砍渣铲草烧草木灰,为春耕备肥。二月最易燃野火,危及森林,是森林防火的重要时期。二月阳光照岩头,燕子回来看老屋。燕子都回来看屋垒巢生产了,人们也要做农活备耕了。
三月三蛇出山,蒿子耙耙有一餐。三月天气暖和,冬眠初醒的蛇出洞了,为了怕见蛇或防止被蛇咬伤,习惯在三月初三这天采来蒿子菜与糯米或玉米面搓成耙耙。吃了可防蛇咬或咬了毒不大,因为蒿子是绵的,咬不透。或者吃过年剩下来的糍粑。告诉人们,吃了蒿子耙,做事要小心。
五月底六月初,湘西地区蝉鸣声传递着玉米可吃了的信息,只要“嗪嗪饿死、喂牙死”一叫,人们就感到花垣地区的玉米可以吃了,人不会饿死了。
农耕时期,土家人没有历法,全凭经验生活,靠物候信息指导农事。如:布谷鸟叫时就要下谷种,竹笋破土而出,不准在此时节砍伐竹子,影响竹的生长。桐子花开,阳雀声声就要种包谷。这些候鸟的啼叫声成了春耕生产的时间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