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土家族文化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土家风情 》 知识博览
土家咚咚亏
                                作者:彭秀  信息来源:土家记忆

 
    湘鄂渝黔边的武陵山脉,山奇水秀,崖险石峻,谷深林密,沟壑纵横,溶洞遍布。这奇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勤劳、勇敢、智慧的土家族先民。在这块神奇土地上繁愆生息的民族,必然会创造出大量优美而独特的文化艺术。咚咚亏就是土家族艺术品中的一枝奇葩。

    土家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要保留、传录本民族的历史、风习及文化艺术,全凭口耳相传。加上山高林密,交通阻隔,文化落后,咚咚亏和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能较好地、较完整地保留至今。

    咚咚亏的流传面仅局限在湘西的永顺、保靖、龙山、古丈四县毗邻的土家山寨。贵州铜仁地区、重庆黔江地区、湖北鄂西州虽有史载,但已成过去,现在几乎看不到有人演奏了。就是偶见,也可能是湘西幅射的结果。

    咚咚亏是一种簧管气呜乐器。它历史悠久,牌子繁多,主要用于年节时的歌唱、舞蹈伴奏,或消遣时的独奏、齐奏,在土家族妇女、幼儿中传承。若从制作材料上区分,它有竹质、草质两种;若以簧片质地划分,它又有竹片和叶片两类。

    土家族居住区地域辽阔,加上高山阻隔,东西、南北的语言亦有差异。因此,各地区间对咚咚亏的命名也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共有三类:有据其声调的谐音命名的,称“呆呆嘟”,也有保留古代乐器“亏”名与声调的谐音命名的,称“咚咚亏”和“咚咚喹”;还有据其制作材料或传说命名的,如叫“管”和“玩罢女鹿”。总的来看,每个地域内对咚咚亏的命名,一般是没有多大变化的。

    在土家族现存的历史记载中,有关咚咚亏的介绍也是凤毛麟角,这是它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历史见证。永顺县民委前几年编印的《溪州古诗选录》一书中,仅有一首佚名的竹枝词:

    流水淙淙白云飞,
    翠色重重笼四围;
    三五村姑齐吹奏,
    婉啭悠扬“咚咚喹”。

    但流散民间的土家族文人的诗词,对咚咚亏的描写也十分鲜见。笔者三十多年来的寻觅,也只搜集到两首,这是清庠生彭勇动(公元1938-1899年)在他的《诗词文集·里社竹枝词》,描写故乡大井村土家人在清同治戊辰见(公元1868年)春节的文艺活动盛况时写的:

    官厅堡上人如潮,
    雪花又伴歌声飘;
    村姑《摆手》口吹“管”,
    后生《食也》身捆草。

    彭勇动的胞兄彭勇行(公元1835-1891年)清贡生,在他的《庆堂文集·溪州竹枝词》中,也有淋漓尽致地描述:

    新春上庙进彭宫,
    唯有土家人不同;
    各唱“也嗬”齐《摆手》,
    歌声又伴“呆呆嘟”。

    (见《土家族历史名人录》一书中由覃长林先生撰写的《彭勇行》一章)上词中的“咚咚喹”、“管”和“呆呆嘟”,其实就是咚咚亏。而后两者仅是咚咚亏的别名,前者的“喹”即亏也。后两首竹枝词虽算不上脍炙人口的上乘之作,但它忠实地记载了大井村土家人在百余年前的春节文艺活动盛况。前两词表明咚咚亏由妇女演奏。三首词把活动时间、地点、人物、节目、导具、气候、乐器、环境和表演方式,描写得栩栩如生,让人有身临其境、耳目一新之感。可见,咚咚亏不仅有伴奏功能,也有审美和教化功能,还有抒发个人情感和娱人功能。

    上述的咚咚“喹”、“管”、“呆呆嘟”,都是簧管气鸣乐器,但发音器有别。管是用叶片为簧,咚咚“喹”和呆呆嘟均以竹片为簧,其它部位基本一致。而上词的“后生‘食也’身捆草”句,是指大井村土家人表演古代先民在茹毛饮血时期,集体创作的民族戏剧雏形­­---《毛古斯食也》(又被叫《毛古斯打猎》,以下简称《毛》剧,得以自娱自乐。而咚咚亏作为该剧中心导具,反复出现在《桃葱》一场男女对歌时的桃葱姑娘手中,也绝非偶然。该剧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当是母系氏族社会解体后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初期之时。咚咚亏在《毛》剧中出现不是巧合,证明它诞生时最晚也不会晚于距今约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化早期,很有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笔者在永顺县和平乡双凤村采风时,曾听老艺人彭武星(公元1898-1978年)介绍,他儿时听公公说:彭字袍梯玛老大人(公元1842年)最会吹咚咚亏,若摸拟雌竹鸡求偶声时,雄竹鸡会一群群飞来,落进事先设下的圈套,好做下酒佳肴。彭字袍所有的拟声工具----鸟哨,又被当地土家人叫做“玩罢拟鹿”----咚咚亏的一种。这种鸟哨的发音器是用叶片做成的,也就是上述中的“管”类。由此可见,这种拟声工具身兼两种职能,走向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一种是措拟禽兽求偶、嬉戏声来引诱猎物上勾,使之成为土家先民的生产工具----鸟哨,现存的简易竹鸡哨子就是它延伸。它没有在的变化,只能作为猎手的生产工具而存在;另一种职能是经过历代人的努力,在摸索中改良、完善、发展,在为土家古代先民的消遣工具----乐器----咚咚亏而存在和继续改良、发展。

    咚咚亏是从鸟哨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鸟哨又从何而来呢?笔者不敢妄论。据向先炳先生于公元1994年5月24日在湖南《文化时报》第三版撰《沅水的贝丘遗址》一文中言道:“……刚刚发掘的祖先遗址……黄泥胶粘的坑洼里,泥壁上,嵌满了古老的紫色陶片、淡白骨簪、青灰石斧……以及那全国首次发现的两枚骨哨,独呈原始珍奇……距今至少已有6500---7000年历史。”湘西州《团结报》1994年7月24日第四版《湘西历史上并非蛮夷之地》一文载:新华社长沙七月六日消息“……遗址属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偏中或中期偏早,距今约7400年左右。遗址出土陶器130多件,石器上千件,骨器100余件……骨器中有骨针、骨首、牌饰、骨哨……等。主持遗址考古发掘的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贺刚先生介绍:“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沅水流域史前考古的空白,其出土器物的特征及纹饰特征,对探讨中国史前艺术、宗教及音乐起源均有重要意义”。又云:“其文明程度,比之洞庭地区甚至中原地区毫不逊色……”。

    报载我国首次出土的两枚骨哨在湘西,仅距两个月时间,新华社又报导在湘西出土另一枚骨哨。两遗址均在沅水湘西段的河岸二台阶上,相距也不远。前一处遗址在沅水边的松溪口,后一处在高庙。两遗址与永顺、保靖、龙山、古丈四县相距不远,呈三角形排列,亦无古代土家先民无法跨越的障碍。距最远处龙山县仅有百来公里,距永顺、古丈边境不过数十公里。土家族先没有太大的迁徙,仅在四省边的武陵山脉中徘徊。这样,使人不得不产生联想,鸟哨是否从骨哨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呢?理由是两遗址都在湘西,先后共出土三枚骨哨,笔者认为这绝非是偶然或巧合。如果联想能够成立,骨哨是鸟哨的前身,咚咚亏是否是后来的 、竽和笙箫的鼻祖呢?这些仅是笔者的联想,且无令人信服的依据,若要证实,得拜托考古专家去论证了。

    最初,鸟哨仅能吹出两个音,这与目前小孩吹子弹壳一样,只能发出相距小二度的两个音,这是由吹奏者的气息强弱所决定。后来发展到做簧片和开一个音孔。这与鸟哨有了本质区别。它能奏出四个音,相当于唱名“do”和“升do”,“sol”或“mi”及“升mi”。合成乐汇也只有“do,do,soi”或“do,do,mi”和“mi,mi,do”及“soi,soi,do”等。

    “亏”是古代竹制的簧管气鸣乐器。土家族古代先民把亏与开一个音孔的管儿奏出“do,do,soi”或“do,do,mi”的唱名谐音结合起来,把它命名为“咚咚亏”或“咚咚喹”。

    把这种乐器叫咚咚亏的地域,是现在的湘西永顺县西南部的和平、大坝、泽家、西歧、首车、勺哈等乡镇。但也有叫“呆呆嘟”或“玩罢拟鹿”的。与和平乡为邻的对山乡把它叫“咚咚喹”,其洞潭村等地也有叫“玩罢拟鹿”和叫“咚咚亏”的。与永顺相邻的龙山县靛房、坡脚、隆头、他砂、里耶、内溪、红岩溪等乡镇及永顺县西歧乡部分村寨把它叫“咚咚块”(音kuai),龙山也有部分乡镇叫“呼嘿”的,但说不出因果。保靖县的普戎、昂洞、马王、比耳等乡镇也有叫此名的,还有叫咚咚亏或咚咚喹的。

    上述三县边的数十个乡镇地域相连,姓氏、血缘相近,均在猛洞河之西、洗车河之东、酉水沿岸。古代,土家族先民虽有迁涉,但幅度不大也不频繁,仅在这数百平方公里地域内往返,从而开成以彭、王、向、田、覃、冉等姓氏为主群体的民族聚居村落。其中,虽有其它兄弟民族杂居在内,若稍作研究就知道他们均系“改土归流”后陆续迁来。

    酉水河下游两岸相邻的永顺县柏杨、列夕、王村、镇溪、小溪、长官、保靖县的龙溪、梅花、古丈县的茄通、河西、罗依溪等乡镇,把咚咚亏叫“呆呆嘟”(音“dai dai du ”)顾名思义,它是据“soi ,soi,mi”的唱名谐音命名的。

    “嘟嘟绺”是唱名“do,do,mi”的谐音。以古代土司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老司城为中心,逐渐向四周幅射的村落中的土家人叫咚咚亏名。

    “哩咙哩”是唱名“soi,mi,soi”的谐音。主要是永顺与怀化地区沅陵县、张家界市永定区、桑植县接壤的近百个乡镇的土家人对咚咚亏的命名。

    “哩嘟哩”和“嘟哩哩”是据唱名“soi,do,mi”和“do,soi,mi”的谐音命名的。为永顺、龙山两县接壤的数十个乡镇通用。

    唱名“do,do,soi”的谐音是“咙嗒聋”。把咚咚亏叫此名的系永顺县东北部和桑植县西南部的数十个乡镇。

    “竹吹管”系永顺县偏东地域内的居民对咚咚亏的习惯叫法。这里是土家、苗、汉杂居地。此名明显带有汉语组词特点,据说是汉、苗对土家咚咚亏的命名,久而久之,也相沿成俗了。

    酉水边也有个别村寨把咚咚亏叫“低低嗒”、“ 低低吹”、“ 咙嗒低”的。这是唱名“soi,soi,mi”和“soi,mi,soi”及“do,do,soi”的谐音。不难看出,“低低嗒”和“呆呆嘟”有着必然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音变。由此可见“咙嗒低”也是咚咚亏的音转。

    “竹吹管”和“吹吹儿”是客家语。特别是后面的儿化音更是汉语的组词特点。叫此名的多系民族杂居地,地域辽阔,姓氏繁杂,乡镇很多,数不胜数。

    “低低”纯属唱名“soi,soi”的谐音。多系学语婴幼儿对咚咚亏的习惯叫法。据传说推断,咚咚亏在石器时代就有了,这可在《毛》剧第三场的对歌场面上得到验证。新石器时期,由于生产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强悍的男人从事强度大而繁重的体力劳动,如狩猎等;纤弱的妇女则从事打磨石器、削刮骨器及养殖剩余的猎物,哺育后代等较为轻松的工作。这样,咚咚亏的制作和改良任务,历史地落在妇女的肩上。小孩都在母亲的庇护下活动、成长,从小就承袭了母辈制作、改良咚咚亏的工艺和吹奏技巧。久而久之就被沿袭下来,成为一条没有文字的乡规民约,直到目前,咚咚亏仍多在妇幼与牧童中传承。

相关文章

版权与免责声明 | 进入论坛

 
图说分享
· 挖土锣鼓歌
· 土家族“竹报平安”
· 土家族征兆与忌讳
· 神往的武陵
· 沿河土家情歌及其艺术美
· 土家民俗—蛋卜
· 土家族挖土歌调
· 建始土家族年俗实录

德江傩堂戏

土家八宝铜铃舞

土家摆手舞沿革

与神共舞走进土家人的傩堂
· 神往的武陵  
· 恩施板桥土家礼俗  
· 土家族的狩猎活动“赶仗”  
· 土家苦情歌的文化阐释  
· 我记忆中的土家巫医  
· 对恩施土家女儿会的给定与诠释  
· 土家族起居习俗  
· 土家族形成和稳定的历史过程  
   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
   长阳土家族的过年习俗
   土家花鼓子
   鄂西土家族的传统民歌
   土家族婚俗中的猪脚文化
   薅草锣鼓土家人的劳动进行曲
   土家族婚嫁习俗
   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与价值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申请链接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大事记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2号楼6单元601室 
技术支持:北京比兹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QQ:649158369    邮箱:tujiazu@vip.sina.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鄂ICP备08100481-1号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130153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