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土家族服饰 |
|
作者:张益翰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大家知道,不同的服饰是区分不同民族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族服饰虽历经变革和“汉化”,但仍然还保留有一些本民族传统的特点。
一、男子服饰
(一)记忆中我祖父的服饰
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祖父是一位典型的土家族装束的代表。从我能够记事到祖父1989年80岁病逝,从来没有穿过所谓现代派的衣服,他一直穿的是青布对襟衣服,偶尔也有蓝卡基的。这对襟衣服,用一色布双层做领子,领子宽约3厘米,下摆和袖口处有与衣服一色的内褊,宽约2.5厘米,上背靠领子处有一块用白布缝制的扇形内贴,约与一般脸盆一半大小,前面中间对襟分别有用白布缝制的内褊,宽约3厘米,外面安防有两排布纽扣,一排为阳扣,一排为阴扣,互为相扣。这布纽扣是用同一色的布料,先几层折叠后经过缝合,成一条细、圆、长的带子,再将带子缝制成阴阳纽扣。安放纽扣也很讲究,先是按5—7(也有7—9)颗纽扣均匀排列,作好标记后直接缝在对襟上,然后还要再在每颗纽扣两边缝上一条线。这既可以使衣服有一种线条美,又可以增加纽扣的牢实度。前面两对襟下方用一色布分别缝制有荷包,荷包大小与衣服相宜,大的可装一斤葵花子。
裤子是典型的“一二三扎扎裤”,白裤腰,宽在20厘米以上,腰围有可装两个的腰杆那么大,大裤脚,可融三条腿在内,不用系裤腰带,裤脚口有一色布的内褊。所谓“一二三”裤子,实际是穿裤子时的三个程序,一是将大裤腰向前折叠到能够贴身为止;二是将折叠好的裤腰顺着身体自上而下地外卷,卷到不会松脱为止;三是用手在身体的四周向下扯理裤子,目的有二,一方面看看裤子是否可能松脱,另一方面是将卷过的裤腰理顺,看去伸展,穿着舒服,不影响用力(另外的说法是:一是右手将大裤腰向前拉直,左手将拉直的裤腰向怀面压到能够贴到肚皮的右侧;二是右手将拉直的裤腰部分向左折贴到肚皮的左侧;三是双手将已经折叠到肚皮的裤腰自上而下地向外卷,卷到不会松脱为止)。
头上爱包青布帕。所谓的青布帕,就是用当地土织布机织出的棉纱白布经过青染后称为青布。上世纪七十年代土织布机基本没有生产了,就用市场上出售的比较粗慥的白棉布拿来青染后用。这青布帕除了包在头上作为装饰和抵御风寒外,还有另外的用途,就是在劳动时,作为腰带,拴在腰杆上,既可以增加腰杆的力量,显得人干练、精神有力,又可以作为临时别挂、收藏东西的地方,比如别镰刀,斧头,在地里捡到散落的粮食随便押在腰带上。
“一二三”扎扎裤不用系裤腰带,我的祖父却爱系裤腰带,不系裤腰带他用牛角制成的烟盒就没有可以依靠的地方。过去有句俗话“胯裆里吊烟盒”就在我祖父们这一代人,不过这烟盒不是吊在胯裆里的,而是用带子吊在侧面的。爱吊烟盒的人,一般都有一根一米左右的长烟杆,这长烟杆的杆多数是用比较老办的竹节较多的“罗汉竹”充当。烟杆老壳与烟嘴可以用三种材料,一是泥巴烧的,这种容易打坏,一般是经济困难家庭的老人用的;一种是锡铸的,这种稍微经用一点,但时间长了容易磨穿;一种是用铜铸的,这种一般没有特殊情况可以管好长时间,甚至是几辈人连续用。长烟杆对老人有两种用途,一是用于吸烟,凡是抽这种长烟杆的人一般都会长寿,至少可以活到70多岁;二是走远路或泥泞道路当作拐杖用。另外长烟杆内还有“宝藏”,里面的烟屎可以用来作为外用药枯烂疮,效果还很好。一般能够扛大烟杆的人都是比较德高望重的老人。
脚上穿的鞋子一般不冷不湿,春、夏、秋季都是穿的单布鞋(俗称瓦片鞋),冬天穿的是人工制作的棉花鞋。夏、秋季节劳动的时候有时也穿用谷草和棕绳编制的水草鞋,价廉,轻便灵活,脚上有力。
1989年11月,我祖父逝世后,穿了五件衣服,其中外面的一件是青布长衫,头上包的是青丝帕,成人字形。之所以要包成人字形,表示在生时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人,逝世后也要像人一样一路走好。还有一种说法是有仙人指路,死了可以去做神仙。在当地一般男女死后,虽然在穿衣服上有讲究,男单女双,但都必须包青丝帕,过去青丝帕很难买,一般的家庭只有用青布帕替代。
(二)其他男子的服饰
幼小时我看到的,一般的土家族青壮男子夏秋季节头包8—9尺长的青丝帕或青布、白布帕,会客时讲究要包成人字路。较古老的上衣叫“琵琶襟”,正中安5—7排布纽扣(个子高的安9排),衣边上贴梅条和绣“银钩”,后来逐渐穿满襟衣(多指中年以上者)和对襟衣,青年人多穿对襟衣。这布纽扣有个谜语:“你望我,我望你,一索拉来套起你”。
裤子是青、蓝布加白布裤腰,讲究的人家裤脚要贴梅条和绣“银钩”,贴脚裤编。这大裤脚还有个谜语:“床前有个坑,一弸跳下去万仗深”。鞋子是高粱面粉或麦面粉调制的浆子(浆糊)层层粘贴,再经过麻绳缝结(俗称打鞋底或纳鞋底)的白布底,鞋的面料一般都是青布(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用灯草绒不料),椭圆口,这种鞋叫单布鞋,也叫瓦片鞋,之所以叫瓦片鞋,是由于鞋面的布料是经过两块形同瓦片的布壳相接而成。对这种鞋也有一个谜语:白天饱鼓鼓、夜晚空壳壳。凡是衣服裤子上镶有各种图案的和颜色比较浅的衣服,也叫做出客衣服或机子礼服,这是专门用来逢年过节会客或赶场用的。一般劳动的时候多数是穿比较简单的颜色较为深的衣服。
当然也有经常穿长衫的人。这长衫,胸以上像妇女服装,只不过要长得多,可以掩盖到脚面。穿这种服装的人一般都是称为先生,教书先生,行医先生,押礼先生,还有道士先生,阴阳先生,春官先生。前三种先生的长衫一般都很讲究,很伸展,很干净。后几种先生的长衫就没有这么讲究了。
二、女子服饰
(一)一般已结婚中青年妇女,头上包1.7至2.3米(过去为6—8尺)青丝或青布帕,不包人字路形,凡是结了婚的女子必须在脑后挽上发结,发结上罩一个纱状罩子(俗名笼子)再横别一个簪子,簪子有玉簪、银簪,仿玉簪、锡簪。经济困难的家庭一般只能别后两种簪子。这种簪子统称别簪。经济状况好的家庭除了具备别簪外,还要竖插一支簪子,这竖插的簪子一般有金银玉晶等几种,都比较贵重。
上衣有:一、大襟。左开襟袖大而短,矮领子,滚边,衣襟和袖口有两道不同的青边,但不镶花边。俗称胸襟衣;在左开襟开口处的上襟处留出一块多余的布,叫小衣爿,用来缝制荷包,可以存放东西,比如,针线,钱财等。二银钩。这种衣为矮领,衣襟和袖口镶宽青边,袖口青边后再加三条五色梅花边,胸襟青边则用彩线绣花。三、三股筋。衣大袖大,袖口镶16.5厘米宽边,领高1.65厘米,镶三条细边。下装同样是“一二三”裤子,只不过是腰身要比男人的稍小,颜色要比男人的多,可以分赤橙黄绿青蓝紫。已结婚的女子多数穿青蓝绿色。没有结婚的姑娘不包帕,不挽发,梳着粗而长的大独辫子,头上别着带花样的发夹,穿以上女子服饰中较为靓丽的上衣,着赤橙黄绿蓝裤。女子下装一般都镶有脚边。
另外,一般女性胸前都要外套(戴)围裙,也叫“胸围”,俗称“妈裙”,围裙上为半圆形,下为直线形,从上半圆形及下脚也有一圈花边,宽约一寸。围裙胸前绣有花约五寸见方,围带即花带均为五彩丝线织成,一般二尺长,两头分别留有三寸未织的花缓。在围裙的上端缝制有一条大约一尺二寸长的带花边的带子,两端连接在围裙布的两上端,用于可将围裙挂在脖子上,两端的中间各缝一条带花边的带子,用于将围裙拴在身体的后面,使围裙更能随身附体,不至于飘动,影响活动。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妇女没有戴围裙的习惯,由于她们太聪明,太心灵手巧了,什么都比男人强,男人多数时间要替女人让步,天上玉皇大帝看不惯,责令凡间女子都必须戴围裙,从此压制了她们的能力和聪明,就再也不比男人强了。
(二)大姑娘结婚衣。大姑娘出嫁时一般都喜欢穿“露水衣”(即红衣裤),这种衣长而大,胸前绣有象征富贵美丽的牡丹花或象征白洁无暇的百合花图案,凡是衣裤的边缘都镶有绿上点红的彩边。一般新娘子穿在身上比较飘逸,有花仙子的感觉。也象征着大姑娘出嫁后,大吉大利,生活红红火火;还有一种认为是出嫁的姑娘穿红衣服表示这位姑娘是一位贞操纯洁的姑娘,还是一匹“红帘子”。
一般比较富有的家庭姑娘出嫁都爱作红妆,境况平常的家庭爱穿较为简单百合花图案服装。
女鞋也较讲究,除了鞋口滚边挑“狗牙(袢)齿”外,鞋面多用青、兰、粉红绸子。鞋尖正面用五色丝线绣有各种花草、蝴蝶、蜜蜂图案。
(三)土家族妇女服装的做法。一般土家族妇女服饰上的衣袖与裤脚图案爱采用“挑花”法,也就是在布上用针刺上连贯的“小十字”,以之联成线条或方块,再组合成花鸟鱼虫等图案。在构图中,运用色彩变换,体现出律动感觉。用色彩绿、红、黄或为黄、绿、红,这种形同色异,不换形而换色的方法,促使呆板的、单一连续的纹样丰富起来,艳丽多姿,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些精巧的服饰,正好体现了土家人的智慧。 一般没有出嫁的女孩,从12岁开始就要在母亲、姑姑及姐姐的引导下开始学习针线活,以及土家族妇女服装的做法。到17、18岁必须学会自己缝制鞋袜,裁剪、缝制各种衣服。可以说土家族的姑娘大多数都可以充当服饰设计师。
三、孩童服饰鞋帽
土家族的孩童衣裤不多讲究,也没有其它突出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帽子上。按年龄、季节确定帽形:如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头帽”、“鱼尾帽”、“风帽”等。这些帽子上除用五色丝线绣“喜鹊闹梅”、“凤穿牡丹”和“长命富贵”、“易养成人”、“福禄寿禧”等花鸟和字样外,还有“十八罗汉”等银菩萨。小孩一般戴猫头尾巴帽,帽沿正面缝上“大八仙”、“小八仙”、十三个菩萨像。中间大的一个为观音坐像,两边钉有十八罗汉像,虎帽两侧至两腮前有银勾,用于小孩系帽用,帽顶两侧用白兔毛做成的虎耳,上前挂银铃,虎帽用大红绸缎做面料,前檐绣有一个“王”字,后脑绣有双龙抢宝等图案。胸前持有金锁银牌,上打有“福、禄、寿、禧”字样,帽后悬有金链银梁。因为我在家庭兄弟姊妹中排行老大,记得我小的时候,就戴过“冬瓜圈”、“狗头帽”、“小八仙”等帽子。
小孩的鞋也为老虎鞋;用红绸缎做面料,鞋尖向后翻,两耳插上兔毛,前绣一个“王”字,两侧绣花。土家族是崇拜虎的,小孩穿戴虎帽、虎鞋是受虎的“围抚”,邪恶不敢侵害,人假虎威,可避邪壮威,既可使小孩显得天真活泼,伶俐威武。
本来在笔者幼小的时候,看到的土家族服饰是比较多的,随着“十年浩劫”破四旧、立新功,好多土家族建筑标志的破旧,相应的一些民族服装也逐渐看不到了,加之社会的进步,新的大众化服装的普及,土家族本来的服饰已经少有人适应了。在此只能将记忆中的点滴印象奉享读者,也算给历史留一点古朴的记忆罢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