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土家族文化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土家风情 》 礼仪服饰
铜仁地区土家族服饰
                         作者:宁坤强  信息来源:土家族文化网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铜仁地区的土家族就是武陵山脉的梵净山这一方水土养育的。铜仁地处武陵山脉的最西部,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所说的武陵深处,指的就是铜仁这一带,因为武陵山脉的最高峰梵净山就在铜仁境内,它是中国的第五大佛教名山,桃花源中的五溪源头就是发源于梵净山九十九条溪流中的一条。如今这条河在铜仁叫锦江,它经铜仁,入沅江,过常德,奔洞庭,汇入长江奔向大海。而陶渊明时代的常德就是桃花源中的武陵郡。

    可以这么说,是桃花源养育了铜仁的土家族人,是桃花源中的梵净山、乌江、锦江养育了土家族的民族文化。因此土家族的民族服饰,实则也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服饰,是表现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土家族服饰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先民的土家族服饰、发展中的土家族服饰和近代的土家族服饰。土家远古先民不会纺织,所以是以草衣御寒,头饰是几条草绳,男的粗大意为角,以显示威武;女的细小表示柔美,都作草衣草裙。另外,男子在腹前挂一草把,意为阳刚,这是区别男女的标志,也是一种原始的一种生殖崇拜。草衣的材料为草和植物的叶子,用柔软小藤做成经纬,将草叶倒扎成流线型,再用经线编织而成。后来,人类掌握了纺织技术。土家族人民开始了麻棉的栽培,学会了养蚕缫丝,桃花刺绣,使土家的服饰逐步走向了成熟,特别是明代改土归流之后,土家服饰有了一个飞跃,改变了服饰上的男女不分的现象。到了满清,满族服饰进入土家地区,土家族在此基础上经过创造和加工,又形成了保留土家服饰特色的栏杆满襟服装,这种服装一直保留至今。

    男子服饰:土家中年以上男子都包头帕,头帕有青丝或青布,也有白布,长2米左右,可折成条状,也可随意包。铜仁地区的土家族头帕包的是一字帕,但在鄂西恩施一带,土家人的头帕则是人字帕,可能是借鉴了苗族头帕式样。湘西的土家人则认为,除了音乐和银饰之外,土苗两家的许多东西都有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成分。土家族男子的衣着为栏杆满襟服,衣略长而袖大,两袖挑花边,栏杆就是在衣领下镶着一道或两道宽或窄的花边,由于它像楼上的栏杆,故而叫栏杆满襟衣,没有花边的就叫对襟衣。土家青年多穿对襟衣,也叫对胸衣,就是从面前扣的,正中安五至七对布扣,裤子叫便裤,一般用白布做裤腰,裤腰宽大,裤简短小,筒边绣有花边。

    女子服饰:土家妇女的头饰十分简单,白帕或青帕,老人多包丝帕,不包花帕。过节或走亲访友,则在帕子上配一两件银饰,不像苗族,将财富大部分放在头上,也不像藏族,全身的饰品就是整个家当。土家妇女多穿的是无领满襟衣,让脖子露在外面,更显得多姿和迷人,衣向右开襟,从上领到下摆均绣有花边,衣袖也有一大一小或一大二小三条花边。另外,也有小立领的衣服,农村叫韭菜领,意为很窄。衣服前胸套围腰,围腰形象像一个凸字形,四周均绣边,围腰中间绣有五寸见方的花草等图案,这是姑娘、媳妇个人针线活的技术展示。土家人评论哪个女子能干不能干,几乎都是从围腰上的刺绣来评判。    

    关于土家族妇女的围腰,还有一个传说,说很久以前,某家有四个儿子,前三个儿子娶了三个笨媳妇,那年端阳,公婆让三个媳妇回娘家,分付她们一个去三五天、一个去十五天、一个去半个月,要同一天回来。另外,一个带四角羊蹄,一个带红心萝卜,一个带无脚团鱼。三个媳妇不解,出村后在分路口大哭,被附近的木弄(木弄:土家语,意为竹子)姑娘遇见,听完诉说,木弄姑娘告诉他们回来的时间都是半月以后,带的礼品是棕子粑,盐鸭蛋和麦粑。三媳妇回来后,向公婆谈起,结果木弄姑娘就成了这家的四媳妇,四媳妇的聪明后来传到了县官那里,这个封建卫道士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如今出了这么一个妖精,这还得了。于是就下令叫木弄的公婆于三天之内献上公鸡蛋一个,不然就要将木弄的姑娘作为妖魔正法。三天后,四媳妇来到县衙门,告之其公公坐月,不能前来复命,请县太爷准他满月后再来。县官一听火冒三丈,大声斥责:自古只有女人坐月子,哪来男人生娃儿。四媳妇听后顺着就说,老爷你说对了,但自古只有公鸡打鸣母鸡下蛋,哪有公鸡来生蛋的。县官没有办法,就想用一张心帕来包住女子的心,让她们不会思也不会想,哪知这张心帕不但没有蒙住女子,反倒让她们感到做事利索,又还保护衣服不被弄脏。后来,她们又在心帕上绣上各色图案,反而让她们的智慧显现了出来。

    另外,土家妇女还在右边的围腰带或在衣牌子上挂一张手巾,俗称鼻帕,但这张帕子不是用来揩汗水或鼻涕的,平时,它只是一种装饰,真正派上用场的,是哭嫁时用于蒙脸和揩泪水的。

    小孩服饰:土家族对孩童的衣裤不十分讲究,但注重鞋帽,小孩子一一般都戴虎头尾巴帽,帽沿都打十八罗汉像作装饰。土家族小孩子虎头帽的虎,经过土家人的艺术处理,已经产生了变异,它去掉了虎的沉重、恐怖,变得凶而不神秘,猛而不可怕,威而不紧张,既能避邪保平安,又充满了生机活力,纯朴天真。在这里,老虎的形象被作为一种寄托情感的事物,表达了土家人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得虎头虎脑、无病无灾、健康快乐。同时,它也表达了母亲的美好愿望和爱护生命的民俗心态。而对于身体不佳,多病多难的孩子,也就是人们称之为“八字”大的孩子、不乖的孩子、难养的孩子则戴狗头帽。准确地说,狗头帽实则是虎的变形,我们不是有“画虎不成反成犬”之说吗?让这些小孩子戴狗头帽,其意思讲究一个和谐、让至弱的孩子避开至刚的虎,而像狗一样低贱,灾不怕,病不怕,鬼不怕,邪不怕,这样阴阳协调,才能长大成人。戴狗头帽孩子的帽子一般都是镶菩萨,意为有菩萨在上方保佑孩子。土家族小孩子的鞋也是老虎鞋为多,鞋尖上绣一个王字,两侧绣花。土家族是崇白虎的,小孩子穿虎鞋戴虎帽,意为受虎保护,邪恶不敢侵害,既可避邪壮威,又能茁壮成长。

    土家族的民族服饰是土家民族的文化象征,它反映了土家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历史,更是表现土家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土家民族服饰所保留的民族特点,代表了土家族固有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精华,体现了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精神面貌,同时,它也见证了土家族漫长的发展、进化、进步的过程。民族服饰,不单是表现这个民族形体的语言,它还融入了这个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唯美意识的心理,传达的是通过形体来表达的一种情感的语汇。直白地说,民族服饰,它与整个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生活,民族习俗,甚至是民族的经济和地理环境都有关一定的内在联系,它的发展和演变,我们今天绝不能随心所欲,乱改乱变。

    当然,人类有着求新、求变、求美的习性,在民族服饰的发展上,笔者认为,民族服饰,特别是我们的土家族服饰,求新不是异化,求变不是离本,求美不是大同,它应该是在保存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与我们今天审美意念的和谐统一,因此,土家族的民族服饰,必须是在规范中求其发展。

相关文章
·土家族服饰研究
·武陵山区民族服饰展演展示在黔江濯水古镇举行
·土家人的服饰
·记忆中的土家族服饰
·鄂西土家族的服饰
·论土家族服饰视觉信息符号的情感传达
·论土家族服饰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宁坤强 艺无止境永攀登
·宁坤强
·恩施州土家族服饰设计作品评选揭晓

版权与免责声明 | 进入论坛

 
图说分享
· 挖土锣鼓歌
· 土家族“竹报平安”
· 土家族征兆与忌讳
· 神往的武陵
· 沿河土家情歌及其艺术美
· 土家民俗—蛋卜
· 土家族挖土歌调
· 建始土家族年俗实录

德江傩堂戏

土家八宝铜铃舞

土家摆手舞沿革

与神共舞走进土家人的傩堂
· 神往的武陵  
· 恩施板桥土家礼俗  
· 土家族的狩猎活动“赶仗”  
· 土家苦情歌的文化阐释  
· 我记忆中的土家巫医  
· 对恩施土家女儿会的给定与诠释  
· 土家族起居习俗  
· 土家族形成和稳定的历史过程  
   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
   长阳土家族的过年习俗
   土家花鼓子
   鄂西土家族的传统民歌
   土家族婚俗中的猪脚文化
   薅草锣鼓土家人的劳动进行曲
   土家族婚嫁习俗
   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与价值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申请链接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大事记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2号楼6单元601室 
技术支持:北京比兹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QQ:649158369    邮箱:tujiazu@vip.sina.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鄂ICP备08100481-1号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130153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