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土家族民歌音乐中的文化内涵 |
|
信息来源:教育论文网
土家族音乐是我国多民族传统音乐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湘西土家族聚居在永顺、龙山、恩施、沅陵、麻阳等地。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高山险峻,交通不便,使之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礼仪习俗等,诞生出了富有地方性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土家族民间音乐主要由民歌、器乐、舞蹈、戏曲几大体裁组成,其中民歌是由山歌、号子、小调、哭嫁歌、风俗歌、田歌等结合而成。几大体裁之间有着难以分割相互联系着的艺术属性。这种属性导致土家族民间音乐种类之中多种艺术与音乐体裁接缘交叉的特性。这种特性的形成,使民歌音乐有着久远的历史根据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民歌与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也就是指各个时代,各个民族人民大众生活,文化知识和风俗习惯。它是指民间生活中人民大众的信仰、习惯祭祀仪式。“从发生学的角度而言,人类远古的民俗和音乐是共时共生的一个整体,所有的音乐都包含着民俗。”(土家族音乐概论)。土家族民歌音乐产生的时候也是与民俗共生的一个整体,所有的民歌音乐都包含着民俗。土家族民俗内容中的民间“风俗”早在秦汉时期即有体现。在汉代,“风俗”一词在文献典籍中被作为各民歌的民间歌曲的总称使用。《史记·乐书第二》曰:“以为州异国殊情可不同,帮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所指的风俗,显然指音乐。
在土家族流传的民间歌曲中,土家族人民在进行一些风俗活动时,会在举行某些仪式时演唱一些与仪式有关的歌曲。如:在祭祀活动时会举行“梯玛”歌舞。尤其是在土家族人生必经的生、婚、丧三个阶段中都有其独特风俗习惯和礼仪之规。
1、生
从婴儿生下来第三天在习俗的“洗三”过程中,父母边用艾蒿水给婴儿洗身边用吉祥的词语加以哼唱来祝福孩子“洗一洗,掉进福窝,洗二洗,灾祸全无……”。然后在选定庆贺的日子里晚饭后,大家聚拥在堂屋里开始唱《喜花鼓歌》祝贺孩子的健康降生以及对今后美好生活的祝福。
2、婚
到孩子长大成人后,土家族的婚礼中,民歌同样扮演一个重要角色,早在婚礼进行的数天或数月,新娘的父母就开始邀请亲戚朋友来家中,新娘就会在家中与亲人进行“哭嫁仪式”,至新娘出嫁为止。歌唱内容有: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的;有姊妹之间依恋之情的;有劝新娘到婆家后要孝敬父母、尊敬丈夫;也有埋怨父母包办婚姻、嫂子心狠等内容。新娘母亲及家人则借歌慰抚。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哭嫁歌,它是土家族民歌中独特的歌类。哭嫁风俗歌又称“悲调”或“悲腔”,它节奏宽广具有自由节奏,表现悲哀情绪时,歌曲旋律音调凄惨,线条悠长。形式多样化,有个人独唱,二人对唱,多人唱和。
歌唱时都是无伴奏而即兴演唱。每一节歌词均以呼喊句开始,按歌唱的对象而编唱歌词,中间自由发挥内容,至最后以哭叹衬词结束。 独特的土家族“哭嫁”风俗的产生,始于统治者强逼改革土家婚姻制度。在湘西一带,均以清朝“改土归流”为当时代的政策,对土家婚制及妇女地位有决定性的影响。除了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还要求“门当户对”。光绪《龙山县志、卷十一、风俗》记载:“土人仪婚,多访其女有私财者,然后请媒妁求之。既许,其嫁亦必索重聘。嫁时奁资极丰……”
《哭嫁歌与土家妇女世界》,其中就是买卖婚姻现状。这种状况令他们难以接受,在新娘们不断以哭、歌和语抗议这不合理的婚制时,哭嫁仪式和歌曲便慢慢产生,形成一种独特的风俗文化。成为土家实施包办婚制及妇女地位骤降的划时代标志,哭嫁风俗酝酿于明朝,盛行有史籍记载则是清朝;但不管何朝何代,土家族哭嫁歌都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关系,从它的形式、内容上都反映着这个时代的历史文化。
3、丧
在老人逝世时,土家族有着“打丧鼓”的习俗,又叫“跳丧鼓”。
“打丧鼓”是在土家族老人逝世后在埋葬的头天晚上,亲戚朋友、邻近乡亲来到死者家中,请来一班歌师鼓匠来闹夜,在演奏形式中,由一人站在灵前击鼓领奏领唱,而另外的有二人或三人及多人边跳边唱等形式。演唱时采用的丧鼓锣鼓节奏丰富,是一套联缀体演奏曲牌,在亡人丧葬前夜通宵达旦演奏,为达到闹夜一晚的目的,将其曲牌联缀起来反复演奏。
土家人从生到死都受到本民族习俗的影响,也就产生了与之相联系的民歌。土家族民间音乐都是风俗音乐,它不能脱离民风民俗而独立存在,土家族的民间音乐与民俗文化是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二、民歌与宗教文化
土家族人由于世世代代在大自然中生活,仰赖天地资源供给温饱,因此在精神思想上,更多依靠超自然力量的保护,因此形成了“多神文化”。土家族固有的宗教是崇信万物有灵,供奉祖先,敬诸神。土家族人民利用民歌音乐来表现驱赶鬼邪、敬奉天地、祭祀亡灵,请神还愿、跳神求雨、求家禽兴旺、五谷丰登等宗教活动,在不同的宗教活动中用不同内容的神歌来表现。这种宗教活动都由梯玛主持。土家族的梯玛在民间尊称为“土司”,也就是巫师。据《永顺县志》:古代梯玛“师巫击鼓,摇铃、卜竹篙以祀,祷告土人猎鱼,病则无医,惟人生中羊旺”。(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1 杨阴浏)梯玛的主要职责是主持祭祀、婚丧礼仪及驱鬼除病等。梯玛为世袭。
1、“梯玛歌舞”
巫师在驱鬼邪、祭祀神灵和祖先时所表现的歌舞。相传古代的土家人家家供有菩萨,当家中有了什么灾难时,首先请梯玛选好日子来家中杀牛祭祀,念唱神灵,从而形成了“梯玛神歌”。梯玛神歌是由一代一代传承以祭祀神鬼代医的梯玛在祭祀天地神灵活动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这是土家族宗教音乐,在祭祀中梯玛唱念咒语,手舞足蹈,以增加神秘色彩和恐怖气氛。在歌唱时,梯玛头戴凤冠,身穿八幅罗裙,摇动法圈,吹响牛角,腰悬司刀,手拿八宝铜铃,载歌载舞。有时走十字,踩三角,曲膝辗转,交叉撇步,五彩八幅罗裙散开,有如孔雀开屏般绚丽。歌曲曲调简朴,有朗诵性,曲式为单句体,歌词即兴编唱根据不同的灾情而请神做什么。如请神求子则唱 “神仙助我求得贵子”等。 例:《敬神歌》
2、比脚歌
请神仪式开始后,由梯玛在堂屋内焚纸烧香唱的神灵,用稻草来比自己脚的长短,主人也同样用稻草来丈量脚的长短,然后将两根丈量过的稻草相比,以两根稻草长短一致为最好。进行比脚后,将稻草用来敬神,以祈求四季平安,风调雨顺,平安幸福。
例:《比脚》
歌曲旋律为三音列,以“ia、do、re”三音构成,采用五声羽调式的神歌。演唱分为对唱与梯玛领唱、众人和唱的形式。
巫师在演唱过程中用法器打击作为前奏、间奏、尾奏,并承担伴奏。模仿唱腔的基本节奏来增添神秘色彩。
在求雨、还愿等祭祀活动中演唱的神歌,不同内容的民歌反映着各种宗教活动。在祭祀活动的歌唱中,梯玛起着神与人之间的桥梁作用,既代表土家族人民与神对话,同时又是对诸神的解释者。从民歌中反映土家人祭祀活动场合是人神共聚、唱奏齐鸣的歌舞,充满着土家族宗教活动的神秘气氛。
三、民歌与语言文化
土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清朝之前以土家语为主要沟通媒介,清朝实施“改土归流”(改土归流:雍正期间,废除湘西的土司制度,实行“流官”制,直接派进行官员取代世袭土司及土官的职权。)之后,土家族人与汉族不断融合对语言及习俗均有较大的影响。现在绝大多数土家族人使用汉语。
土家族民歌语言特点:土家族民歌是由声音曲线与语言表达相结合的事物。它的民歌风格与地方风格的形成与湘西当地具体语言、语音、语意分不开。语音的“声”、“韵”、“调”也具有当地语言特点。土家族民歌与语言学息息相关。土家人演唱民歌必然依靠土家族的语言来进行演唱,具有绝对的地方性。土家族民歌演唱中语言文化的形成对研究土家族历史、音乐等起到探本索源的作用。郭沫若先生对中国甲骨文的研究之中,将“音”与“言”二字进行词源考证,揭密古代的“音”和“言”与同一种吹奏乐器有关。在金人文学中“音”和“言”可以通用,故而推算出“原始人音乐”即原始人之言语。“……远方传令备籍乐器之音以藏事,故大萧之言可转为音语之言。”由此可得出,土家族先人用唱的形式来进行语言沟通,用歌曲来交流,用歌曲来抒发内心世界,民歌内容所描述的就是他们日常的生活、劳动、一切活动。我们从土家人一代一代言传心授保留下来的民歌中感受到民歌对土家人的重要性。
土家族民歌演唱具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梯玛一手摇铜铃、一手舞司刀,边舞边带呤诵般地与神对话式的神歌。在婚礼举行期间的“哭嫁”歌里,除了歌与语混为一体外,又多了哭的元素,唱者必用哭腔来进行歌唱,具有悲切的哭泣风格,每句乐句中,结尾时必出现带哭声的哭叹衬句。当唱者愈来愈激动时, 语言与音乐混在一起,吐字不清,加上抽咽与哭声的起伏,产生了以“哭”代“歌”的效果。此时的歌语也转变了哭语。形成了独特的土家族哭嫁歌。
从现在土家人演唱的民歌中我们明显感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家人汉语水平提高,由过去用古土家语演唱的歌曲,目前发展成用汉语演唱,这也是土家语言文化变迁的印记。
四、民歌与传统文化
土家族的祖先所演唱的民歌音乐,都是来源于他们真实的生活,发自于内心真实地表现了先民们的情感、信仰、期望,通过民歌演唱形式来祈求神灵庇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是对他们现实生活的反映。民歌内容涉及的宗教信仰、狩猎、农耕、婚嫁等多方面,不同内容的民歌组合就好象在我们面前呈现了一幅原始土家族先民们生活的画卷,有家庭、家族、山寨、村落等。土家族民歌音乐是靠口耳相传,靠听、看,而不是文字记载的音乐艺术,是从具体的音乐音响中学习口传心授而传承下来的。土家族人民通过一代代的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学习、传承、发展,将历史用包括民歌在内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储存下来,并世代传承下去。
土家族民歌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创作过程是个人和集体智慧融合的结晶。它具有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储存功能等多重性。
最初民歌是适应土家族人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而生,土家族先民以歌唱愉悦和崇拜的对象,发展到原始氏族制阶段,祭祀民歌被单纯经济目的结合在礼仪之中,与先前的娱乐、娱情、审美功能因素共存。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家族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所保障,社会秩序初步规范,社会趋于安定,民歌在这时期追求的纯粹是精神娱乐、审美享受。在历史的长河中,往往是通过民歌演唱将那些记载了生产劳动、历史传说、动物植物、天文地理乃至人间万物知识的叙事歌,通过先民集体的不断加工将最初的即兴粗糙形式,转变为编排加工的精致形式,使民歌趋于更加程式化和固定化,这样更利于民歌一代一代的传承和发展。土家族民歌所涉及的内容就象是一部百科全书,赐给土家族人无穷的智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