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土家族文化网  今天是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土家风情 》 歌舞民谣
土家风情四大特色
                                作者:少玲  信息来源:金羊网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古代“巴人”的后代。“土家”的名称是明末清初才出现的,所谓土家,是汉语称谓,是相对客家(即汉人)而言的。历史记载,土家族人一直以与世隔绝的生活姿态,默默无闻地出没于史称“烟瘴之地”的湘、鄂、渝、黔边界,从来没有全面性搬迁过,是一个很稳定而独特的民族。
 
    哭哭啼啼办喜事 
  
    “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知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新娘在上花轿之前,已哭得声音嘶哑,两眼红肿。其凄其痛,恰如生离死别。
 
  哭嫁并不是土家族所独有,汉、藏、彝、壮、撒拉等民族都有哭嫁的婚俗,但以土家族最为隆重及典型。 

  土家族的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
 
  到了出嫁前的晚上,则是哭嫁的高潮。新娘的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也是土家族哭嫁的独特形式。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顺序一般为:“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内容主要哭诉自己的身世和难舍亲人的离情别绪,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亲友善待之情,还有哭骂媒人和勉励新娘的内容。
 
  土家姑娘很重视哭嫁,从十二三岁开始,她们就从陪哭中逐步学会哭嫁,有些父母还请来教哭的大娘当老师。谁哭得声音嘶哑,谁哭得两眼红肿,谁哭得时间最长,谁就是有才有德。 

    欢欢喜喜送亡人
 
  土家人是巴人的后裔,巴文化也被称为巫文化,一谈到巫一般人就想到跳丧,一般的丧事大多是悲悲切切,肃穆的那种,但是土家人的丧事却办得十分热闹。“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这就是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
 
  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丧鼓一响,相邻数寨齐来奔丧。所谓“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灵堂上的舞者,每人手执一件乐器,由掌鼓师指挥。鼓声一起,奔丧者几人一组,踏着鼓点,合着唱词,在灵堂上高歌狂舞,叫做“跳丧”。丧歌的曲调有“撒儿嗬”、“叫歌”、“摇丧”、“将军令”、“正宫调”、“一字词”、“节节高”、“螃蟹歌”等数十个曲牌,节奏明快,气氛热烈。
 
  土家人跳丧,一为死者歌功颂德,二为安慰死者家属,谁都把“跳丧”当做情谊的象征,说:“把不起耙把送不起钱,跳一夜丧鼓送人情”。“跳丧”与巴人乐舞有着渊源关系。《夔府图经》载:“巴人尚武,击鼓跳歌以兴哀。……父母初丧,鼙鼓以道哀,其歌必狂,其众必跳。”《巴东县志》卷二十曰:“丧葬,殁之夕,其家具酒食,邀亲友,鸣金伐鼓,歌呼达旦”。好多歌词都是唱《诗经》中“风·雅·颂”的内容。 

    锣鼓喧天摆手舞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带有浓烈的祭祀色彩。歌随舞而生,舞随歌得名。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翩跹进退,成双成对,节奏鲜明生动。祭祀仪式由梯玛或掌坛师带领众人进摆手堂或摆手坪跳摆手舞、唱摆手歌。
 
  摆手歌长达数万行,堪称土家族民族史诗。摆手分单摆、双摆、大摆手、小摆手数种,小摆手又称“社巴”。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上万,摆手时,以击大锣、鸣大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壮观,动人心魄。梯玛唱的歌也叫梯玛神歌,舞蹈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徒、英雄事迹为内容。 

    粗野狂放毛古斯

  如果不作解说,你或许会把毛古斯舞误会成非洲土著舞,裸露的上身、披茅草的舞衣、粗野的舞步,以及边跳边欢快叫喊着的土语,都像非洲土著舞一样粗野而原始。
 
  土家人逢年过节跳摆手舞之前,都要跳毛古斯舞。毛古斯,相传为茹毛饮血时代的土家先民,意为“长毛的人”,后来把他们所创造的舞蹈也叫“毛古斯”。“毛古斯”中有歌舞、对话,有完整情节,有固定场次,故又被专家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内容主要是讲“先人来历,先人生活”等。其装扮因模仿原始人类穿树衣、兽皮,所以从头到脚一律披茅草替代,并在腹前捆扎红色“草把”以喻生殖崇拜,取悦女神。传统的“茅古斯”只由男性跳演。表演时,“全身不停抖动,碎步进退”,“舞步粗野、狂放、雅稚”,加之以土语大声应对,毕现原始的古朴气息。
 
  毛古斯舞要跳六个晚上。第一晚叫“生产”,内容反映农耕和原始父系社会的生活情景;第二晚名为“打猎”,表演围猎前祭祀猎神媒等仪式;第三晚名为“钓鱼”,斥责不劳而获;第四晚名“接亲”,社会仍处于蒙昧阶段;第六晚名“接客”,反映阶级社会开始,官吏对土家人的残暴统治。
 

相关文章

版权与免责声明 | 进入论坛

 
图说分享
· 挖土锣鼓歌
· 土家族“竹报平安”
· 土家族征兆与忌讳
· 神往的武陵
· 沿河土家情歌及其艺术美
· 土家民俗—蛋卜
· 土家族挖土歌调
· 建始土家族年俗实录

德江傩堂戏

土家八宝铜铃舞

土家摆手舞沿革

与神共舞走进土家人的傩堂
· 神往的武陵  
· 恩施板桥土家礼俗  
· 土家族的狩猎活动“赶仗”  
· 土家苦情歌的文化阐释  
· 我记忆中的土家巫医  
· 对恩施土家女儿会的给定与诠释  
· 土家族起居习俗  
· 土家族形成和稳定的历史过程  
   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
   长阳土家族的过年习俗
   土家花鼓子
   鄂西土家族的传统民歌
   土家族婚俗中的猪脚文化
   薅草锣鼓土家人的劳动进行曲
   土家族婚嫁习俗
   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点与价值
关于我们 |  网站介绍 |  管理团队 |  申请链接 |  欢迎投稿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大事记

版权所有:土家族文化网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菜户营2号楼6单元601室 
技术支持:北京比兹卡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5811366188 QQ:649158369    邮箱:tujiazu@vip.sina.com    
本网站部分资源来源于网络或书报杂志,版权归作者所有或者来源机构所有,如果涉及任何版权方面的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鄂ICP备08100481-1号  北京市公安局备案号110105005973

京ICP备1301532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