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涛 信息来源:红网
 土家族织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右)与刘代英在展台留影。 朱峰 摄影
 放在展览大厅橱柜里的刘代娥作品。 朱峰 摄影
 外籍观众也十分观注土家族织锦。 朱峰 摄影
 展台前引来众多的观众咨询、了解土家族织锦。 朱峰 摄影
3月4日,和煦的春阳暖暖的照在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上,翡翠般的河水,长满青苔的石板路,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沧桑古老的拉拉渡,让被誉为“武陵土家第一寨”的捞车河村如水墨画般恬静。
“刘老师从北京回来啦!我们快出去接她吧!刘老师除了带回来几袋子丝线外,还捧回了好大一块奖牌啦!”24岁的土家姑娘向流琴兴奋地叫嚷着,快步跑进“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土家织锦传习所”,正在织锦的十几个土家族姑娘如开心的喜鹊飞了出去。
在姑娘们的簇拥下,刘代娥小心翼翼的将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土家织锦技艺)”闪亮奖牌摆在桌子上,动情的说:“姑娘们,好好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现在我们村里的土家织锦传习所又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土家织锦的春天真的来咯!”
土家织锦又叫“西兰卡普”,其质地厚重,色彩艳丽,花纹变化多端。内容既有传统的花鸟虫兽又有现代的风情图案,富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我国民族织锦艺术中独树一帜,已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今年57岁的刘代娥,12岁便跟随祖母学习织锦技艺,她创作的《四十八勾》、《蝴蝶牡丹》等7件土家织锦先后被中南民院、湖北民院、湖南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湘西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作为研究和珍藏对象。2007年,刘代娥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授予“土家织锦工艺大师”称号;同年,她被文化部授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成了武陵山区名符其实的“土家织锦王”。
这次去北京,刘代娥不仅参加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颁牌仪式,还作为湘西州的唯一代表参加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考察了土家织锦销售市场。
说到这次北京之行的收获,刘代娥告诉记者,这次展览会上,她带去的“四十八勾”等2幅传统图案作品和拖鞋、围巾、挎包等土家织锦系列产品4大包全部销售一空,成交额达到8万多元。其中那幅2米长的“四十八勾”半卖半送的卖了4000元。此外,她还接到了来自日本、北京、广州、上海等国外和全国各地的订单10多个,总价值达20余万元。
龙山县有土家族织锦技艺、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摆手舞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来,该县狠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传承,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09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授予龙山县为“ 中国土家织锦之乡”的荣誉称号。2011年,龙山县获得湖南省首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强县”称号。
上世纪80年代初,刘代娥在家里办起了土家织锦工艺坊,联合捞车河村其他的土家织锦艺人走出过一片天地,也闯出了一些名堂。2010年,在龙山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由政府在捞车河村部提供5间厂房,刘代娥便在捞车河村建立了土家织锦传习所。
刘代娥说,现在,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越来越重视,县委、县政府的积极作为,土家织锦技艺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每年不光是县内很多人专门到传习所来学习土家织锦技艺,每逢寒暑假,清华大学、湖北民院等很多高校的学生也会慕名前来学习。
刘代娥说,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土家织锦技艺传承下去,就是把土家织锦做成大产业,让土家织锦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捞车河村村支书彭光双告诉记者:捞车河村现有村民1900余人,会织锦的村民达500余人左右,400余户家庭几乎全部有土家织机。该村每年仅土家织锦一项就创收100余万元。现在, “声声鸟语里,户户织机声”的世外桃源生活就成了捞车河村的真实写照。村民们正依托土家织锦技艺,走上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二月桃花满树开,姑娘织花上楼台。桃花虽是开得红,没有我土花织得乖!……”婉转的“织女歌”,从河边吊角楼上的织锦房里飘洒开来,浸入了悠悠的捞车河,也浸入了一张张喜悦动人的笑脸里。 |